應急產業全景分析:發展脈絡、細分領域與競爭格局
1、應急產業發展概況和趨勢
應急產業是指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應急產業是結合我國基本國情應運而生的朝陽產業,是政府職能的延伸和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撐,經過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的發展,應急管理體系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十四五規劃更將“安全”作為與“發展”同等重要的國家戰略,應急產業將成為未來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驅動力量和國民安全的重要保障體系。
(1)中國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多樣性和嚴峻性,應急能力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
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受周邊地質因素影響,呈西高東低三級階梯狀,地形多樣,山區占比約三分之二,地震等災害頻發。面向太平洋,海岸線約18000公里,受季風影響,臺風、暴雨影響區域廣。江河湖泊水系豐富,河流眾多,長江、黃河流域面積大,洪澇災害頻繁嚴峻。2010-2024年,我國因自然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3691.26億元、年均受災2.07億人,洪澇、臺風、地質災害影響大、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我國2010-2024年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及受災人數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總體來說,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自然災害呈現五個特點: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災害損失重、災害風險高。因此,防災、減災、救災的應急能力一直是我國政府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應急產業應運而生并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支撐。
(2)應急產業是政策支持的朝陽產業
我國應急產業是新興朝陽產業,發展歷程較短。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從法律確立政府應急管理職能體制,此后應急產業多次成政府工作報告重點。2014年相關意見指出產業存在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推動其快速發展。“十三五”期間,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密集出臺。2018年應急管理部組建,整合多部門應急管理職能,促進產業發展完善。2020年“十四五”規劃強調統籌發展與安全,未來應急產業將成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部分。
主要法律法規及政策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3)應急產業具有明顯的公共屬性,已逐步成為政府職能的延伸
根據工信部2021年《安全應急產業分類指導目錄》,安全應急產業涵蓋安全防護、監測預警、應急救援處置和安全應急服務4個大類、21個中類、119個小類,全方位支撐國家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安全防護領域為基層應急單位提供防護用品,體現基層應急管理水平;監測預警領域為政府提供多方面監測產品,提前響應降低損失;應急救援處置領域為政府救援力量提供裝備,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安全應急服務領域作為體系補充,由社會化組織承擔部分職能,擴大覆蓋、提升響應與靈活性。
應急產業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中發揮的作用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綜上所述,應急產業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各個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應急企業作為應急產業的運行主體,除實現自身的業務發展目標外,還具有明顯的公共屬性,需要應急企業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以科技創新和質量追求來提升應急產品及服務水平,在企業持續經營能力提升的同時更是筑牢保障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堅固防線。
(4)應急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
應急產業內涵豐富,《安全應急產業分類指導目錄》含4大類、21中類、119小類,橫跨多行業,市場空間廣闊。全國應急產業聯盟報告顯示其全口徑產值數萬億元,應急管理部2024年財政撥款中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支出占比超半。預計2025-2029年我國應急產業年復合增長率12%,2029年市場規模達4.1萬億元,足見其蓬勃發展、前景廣闊。地域上,我國已形成制造業發達地區的應急產業集群與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產業聚集區,前者如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完整,后者如四川圍繞地震、福建圍繞臺風洪澇發展特色應急產業。
2、應急產業細分領域情況
應急產業的細分領域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1)洪澇災害是我國發生頻率最高的自然災害
在我國各類自然災害中,洪澇災害發生頻率最高。2019年“十大自然災害”里,有2起洪澇災害,致使1,609.7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556.1億元。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出現33次大范圍強降水,平均降水量689.2毫米,較常年偏多11.2%,為1961年來第三多。2021年全國發生42次強降水,年降水量659毫米,主要江河徑流量總體偏多,共發生12次編號洪水,該年洪澇災害使5,901.00萬人次受災,590人因災死亡失蹤,倒塌房屋15.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458.90億元。2022年,洪澇災害造成3,385.3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289億元。2023年,華北、東北遭遇嚴重暴雨洪澇,局地山洪地質災害突發,全年洪澇災害致5,278.9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309人因災死亡失蹤,倒塌房屋1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445.7億元。2024年,洪澇和地質災害致使5344.9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709人因災死亡失蹤,254.4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倒塌房屋5.8萬間,損壞房屋37.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630.4億元。
(2)我國城鎮的固定排水系統設計標準歷史上長期較低
我國城鎮固定排水系統長期設計標準低,2014-2016年才達發達國家水平,此前70%以上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90%老城區重點區域更低,且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導致管道建設投入不足、管網滯后等。即便現行標準已全面提高,應急排澇裝備仍不可或缺:一是城鎮既有固定排水系統改造難度大、成本高;二是現行標準難應對短時極端天氣,大幅提標全局性超前建設不經濟;三是重要地區新建固定排水設施也需儲備應急排澇裝備以快速排澇。
(3)應急排澇裝備是我國城鎮固定排水系統的有效補充,逐步成為應急物資儲備的重要裝備
應急排澇裝備用于交通設施、生產生活場所緊急排澇,可減少損失。因內澇的隨機性、突發性和嚴重性,要求其具備高機動性、效率與可靠性,車載成主流,智能技術推動無人化排澇機器人出現。該裝備是應急管理體系與產業發展下的新興細分產品,專業車載排澇搶險裝備優勢突出、前景廣闊。2022-2024年我國應急排澇裝備市場規模分別約46.43億元、35.74億元和87.63億元,未來有望保持超10%復合增速,預計2030年規模超95億元。
(4)新型供排水消防裝備給我國消防綜合性應急救援能力帶來顯著提升
消防體系是應急管理體系的關鍵部分,隨著城鎮化推進與經濟發展,消防應急愈發重要。我國消防管理部門數據顯示,2010-2023年火災發生數量從13.17萬起增至90.8萬起,直接經濟損失從17.7億元增長到77.4億元,消防體系發展亟待跟上社會經濟步伐。2018年我國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2023年國家消防救援局成立整合力量,推動消防產業發展,2023年消防裝備市場規模達1374億元,2015-2023年年均增長16.6%。消防專用車輛需求因救援多元化提升,2017年存在約2萬輛缺口,2022年市場規模約58.75億元,預計2024年達約65億元,重型消防車需求隨高層建筑增多而增加。從國外引進的遠程供排水消防裝備,可用于滅火、應急排澇等,契合多功能需求,2021年市場規模約47.94億元,預計2026年達103.99億元,復合增長率16.75%,前景廣闊。
(5)城市更新改造過程催動安全、高效應急救援及保障裝備的市場需求
自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起,我國加強對城市更新政策關注,2021年城市更新行動正式提出,2023年城市更新行業市場規模超6萬億元,預計2029年超9萬億元,推進過程中產生大量固廢需清理,且對應急裝備提出更高要求。政策上,我國對城市更新中的城市安全建設關注度不斷提升,尤其2019年后,防災減災等相關內容顯著增多。在應急救援方面,如抽吸式挖掘可有效應對城市建筑坍塌救援,減少二次傷害;應急保障裝備同樣重要,以應急電源為例,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加速及自然災害影響,其市場需求增加,2022年中國應急電源車市場規模達14.7億元,同比增21.6%,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也為應急電源市場帶來廣闊發展空間。
3、應急產業行業競爭格局
應急產業競爭格局正處于持續演變與發展的進程中。在企業構成方面,參與者類型多元,既囊括了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布局應急業務的大型綜合性企業,也包含中船應急、華鐵應急這類專注應急產業細分領域的專業廠商。從市場份額來看,整體較為分散,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格局。國內應急產業市場結構呈現低集中競爭型(CR4<30%),表明市場集中度較低,企業間競爭激烈。其中,海能達、旋極信息、華鐵應急和中船應急等相對領先。
應急產業的產品與服務可分為四大類,不同類型企業在各細分領域各有側重。例如,華鐵應急、北京凌天裝備集團等專注于安全防護裝備生產制造;辰安科技、中船應急等為應急救援企業;先河環保、烽火通信等提供配套服務;而辰安科技、震有科技、藍盾信息、中船應急、海康威視等大部分企業重點布局監測預警領域。
從區域分布上,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已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區域為引領,東中西部協同發展格局。東部沿海地區安全應急產業規模相對較大,銷售額穩步增長,利潤豐厚,競爭力強,引領區域安全應急產業快速發展。
《2025-2031年應急產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涵蓋行業全球及中國發展概況、供需數據、市場規模,產業政策/規劃、相關技術/專利、競爭格局、上游原料情況、下游主要應用市場需求規模及前景、區域結構、市場集中度、重點企業/玩家,企業占有率、行業特征、驅動因素、市場前景預測,投資策略、主要壁壘構成、相關風險等內容。同時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還提供市場專項調研項目、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市場占有率報告、十五五規劃、項目后評價報告、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認證、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PHPOLICY:G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