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化程度分析
1、全球軸承行業發展狀況
世界軸承工業興起于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的產業革命的興起,機器在生產中的大量使用推動機械工廠開始生產軸承。1880 年英國開始生產軸承,1883 年德國建立了世界上首家軸承公司 FAG,美國于 1889 年建立了TIMKEN 制造公司,瑞典于 1907 年成立了 SKF 公司。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軸承行業產銷規模及前景預測報告》
全球軸承的消費情況中,歐洲約占 25%,美洲占 20%,經過過去 15 年的高速增長,亞洲的軸承消費已占到全球的 50%。中國目前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軸承消費市場,占比超過 30%。
從全球范圍看,軸承行業經過多年產業競爭后,高端市場被瑞典 SKF、德國Schaeffler、日本 NSK、日本 JTEKT、日本 NTN、日本 NMB、日本 NACHI、美國 TIMKEN 這四個國家八家大型跨國軸承企業所壟斷:如瑞典 SKF 公司在全球25 個國家有 105 家生產工廠,銷售網點遍布 130 個國家和地區;德國 Schaeffler公司在全球 50 多個國家有 180 多個分支機構,擁有員工 79,000 多名;日本 NSK公司在全球 24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銷售網絡,擁有 75 家生產企業;美國 TIMKEN公司在全球 30 個國家設有運營機構和生產工廠,擁有近 2 萬名員工。這些公司擁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加工設備和制造技術,引領著世界軸承的發展方向。
目前,全球軸承行業已經形成了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局面。統計數據表明,世界軸承市場 70%的份額,被八大跨國軸承集團公司所分享,包括日本 NSK 等五大公司、瑞典 SKF 公司、德國 SCHAEFFLER 公司、美國TIMKEN 公司。中國的軸承制造商擁有 20%的全球市場份額,其中 80%銷往亞洲,10%銷往歐洲,不到 7%的軸承銷往美洲。
2、我國軸承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軸承工業創始于 1938 年,當時日本 NTN 軸承制造株式會社在瓦房店建立了“滿洲軸承制造株式會社”,即瓦軸集團的前身。上世紀五十年代朝鮮戰爭期間,瓦軸集團北遷,在哈爾濱又建立起一個新的軸承廠,即如今的哈軸集團。在五十年代中期,瓦軸集團又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籌建洛陽軸承廠,即如今的洛軸集團。到了六十年代末期,瓦軸集團又籌建了“西北軸承總廠”,洛軸集團籌建了“襄樊軸承廠”。這些企業誕生于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是當時中國軸承行業的藍海開拓者,為中國軸承工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的發展態勢,軸承工業已形成一整套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無論從軸承產量,還是軸承銷售額,我國都已經邁入軸承工業大國行列,位列世界第三。《2018 年軸承行業經濟運行發展報告》顯示,2018 年,我國軸承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1,848億元,比 2017 年增長了 3.36%,完成軸承產量 215 億套,比 2017 年增長了 2.38%。2019年,由于汽車、機床為代表的國內主機行業發展增速放緩,因此對軸承的需求也呈現放緩的趨勢,2019年我國軸承制造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下滑,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70億元,同比下降4.22%。我國雖已是世界軸承生產大國,但還不是世界軸承生產強國,我國軸承行業的產業結構、研發能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效率效益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2010-2019年軸承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分析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3、行業競爭格局和市場化程度
(1)軸承行業的競爭情況
根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的統計,截至 2018 年底,我國軸承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達 1,848 億元。軸承行業內企業間的競爭格局是全方位的競爭,主要包括質量、成本、創新、管理的競爭。
一方面我國軸承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由于受到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研發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企業規模普遍比較小,市場競爭也主要體現在中低端產品市場層面。隨著跨國軸承公司在華企業加速實現本土化,勢必加劇我國軸承行業的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我國主機發展的配套要求不斷提高,高端軸承產品需求巨大,目前還主要依靠進口,高端主機的迅猛發展與配套“三基”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凸顯,已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瓶頸。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制定的《機械工業“十三五”發展綱要及專項規劃》,“十三五”期間,基礎零部件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精度和可靠性,努力改變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結構現狀,要重點發展嚴重制約高端主機和重大裝備自主化的高端軸承。整個行業將加快技術升級換代和產業整合的步伐,有實力的軸承制造企業不斷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從質量品牌、兩化融合、業態轉變、標準體系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努力使軸承產品在質量上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躋身于高端軸承生產企業行列。
(2)大型重載軸承的競爭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轎車軸承、高速或準高速鐵路列車軸承、各種重大設備配套軸承、高精度精密軸承、工程機械軸承等成為跨國公司進軍我國軸承行業的主要熱點。目前八大跨國公司在我國建有 40 多家工廠,主要涉及高端軸承領域。
與此同時,我國高技術指標軸承、高端裝備和重大裝備軸承、極端工況軸承、新一代智能化、集成化軸承等高端軸承的生產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尚未實現高端裝備和重大裝備配套軸承完全自主化。因此,國內高速、精密、重載軸承的主要競爭對手仍為八大國際軸承公司。
(3)行業內主要企業及其市場份額
我國軸承行業主要集中在以華東地區為代表的民營和外資企業以及以東北和洛陽地區為代表的國有傳統重工業基地。位于東北地區的主要企業是以哈爾濱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和國企改制設立的大連冶金軸承集團有限公司,位于洛陽地區的主要企業是以洛陽 LYC 軸承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其中哈軸、瓦軸和洛軸是我國軸承行業的三大國有龍頭企業。
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民營軸承企業不斷進入軸承制造行業,已經成為我國軸承行業的主力軍,規模比較大的軸承企業有天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馬控股”)、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向錢潮”)、人本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本集團”)、慈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慈興集團”)等。外資品牌軸承企業也占據著國內軸承市場的重要部分,全球八大跨國軸承公司均已在中國設立公司,并不斷加大在華投資力度,建立了多家軸承生產工廠,并在中國設立了區域總部和工程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