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視覺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未來市場空間較大(附報告目錄)
1、機器視覺產業鏈結構分析
機器視覺的產業鏈的上游主要為LED、CCD、CMOS、光學材料、電子元器件、五金結構件等原材料。由于機器視覺是由多個部件組成,每個部件的原材料均有不同,因此,產業鏈上游涉及的行業范圍較為寬廣。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機器視覺產業鏈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機器視覺產業鏈的下游主要為運用機器視覺技術的設備制造行業和終端用戶,所涉范圍十分廣泛,如汽車、醫藥、化學、電子、半導體、印刷、食品飲料、物流、煙草、醫療、電池等等,幾乎包括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
機器視覺產業鏈結構圖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2、機器視覺是智能制造裝備的關鍵零部件
智能制造裝備,即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裝備,它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機器視覺作為機器的“眼睛”和視覺“大腦”,屬于智能裝備感知、分析部分的關鍵零部件。
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我國在制造業領域面臨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發達國家通過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不斷強化中高端制造領域的領先優勢;發展中國家積極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在中低端領域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對我國產生競爭壓力。在此情形下,我國制造業傳統優勢逐步減弱。智能制造裝備的主要特征體現了制造業生產的智能化,意味著從本質上提高生產效率,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此,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裝備快速發展。
2018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市場規模超1.5萬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2萬億元,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和市場保持了快速增長。但智能制造設備中的關鍵基礎零部件,依然是我國制造業的“軟肋”。實現制造強國戰略,必須加強包括機器視覺核心軟硬件產品在內的本土關鍵基礎零部件的技術、產品和市場能力。
3、機器視覺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機器視覺在全球的發展歷史不過半個多世紀。在我國,機器視覺的發展歷程更為短暫和飛速。我國機器視覺行業啟蒙于20世紀90年代,整個國內機器視覺行業從代理國外機器視覺產品開始。進入21世紀后,少數本土機器視覺企業才逐漸開啟自主研發之路。本世紀10年代左右,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工業水平的進步,特別是3C電子行業自動化的普及和深入,本土的機器視覺行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根據中國視覺產業聯盟對其會員單位的統計,2019年中國機器視覺行業銷售額達到103億元,較2013年翻了3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1.69%。
4、發展存在的不足分析
雖然經過近30年的發展,機器視覺行業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行業也初步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本土機器視覺企業在研發技術實力、市場競爭力上較國際品牌產品仍有較大差距和未來發展空間。
首先,本土機器視覺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不足。本土機器視覺行業起步于產品代理,自主研發基礎較為薄弱。根據中國機器視覺產業聯盟的統計,2018年以代理銷售其他廠商產品為主的企業的銷售額仍占到行業銷售額的32.4%。這部分以代理為主的企業,雖然其中部分規模較大的代理商有一定的集成服務能力,但缺乏自主研發的能力和基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不斷創新的能力。而以銷售自有產品為主的企業,相對國際知名品牌來說,經營時間較短,技術積累相對薄弱,人員儲備相對不足。
其次,本土機器視覺企業在機器視覺算法方面,較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機器視覺算法是對捕獲的圖像資料進行處理的求解步驟,是機器視覺控制系統的基礎。經過多年發展,光源、鏡頭等機器視覺部件領域國產品牌已經獲得了相當的市場份額,相機領域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機器視覺算法方面,國內視覺處理分析軟件一般建立在OpenCV等開源視覺算法庫或者Halcon、VisionPro等第三方商業算法庫的基礎上。相對于開源視覺算法庫或者第三方商業算法庫,獨立底層算法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較大的研發投入,并經歷較長的研發周期。國內只有少數企業具有獨立的底層算法庫,特別是通用的底層算法庫。
第三,由于研發技術實力和發展歷史的不足,國際一線品牌在國內機器視覺市場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國內機器視覺市場由國際巨頭占據了大量的份額,整體上,本土企業的競爭力還相對較弱。
第四,機器視覺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和滲透率不足。從康耐視和基恩士的收入地區分布情況看,來自于中國的銷售收入占比仍然較小,這與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的規模占比不相稱。可見,機器視覺在中國的滲透率仍然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