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鋁復合板帶行業利好利空政策、產業鏈結構分析(附報告目錄)
1、銅鋁復合板帶行業概述
銅鋁復合板帶是通過銅鋁復合技術制成,具有銅的美觀和鋁的耐腐蝕、低成本等性能,廣泛應用于電子、汽車、能源、電器、石化、冶金、機械等工業領域。我國是一個多鋁少銅的國家,一邊是鋁產業產能過剩,一邊是銅資源短缺,銅的進口依存度高達60%。銅鋁復合板帶這一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材料,可以替代銅金屬,對于緩解我國多鋁少銅狀況、化解鋁產業產能過剩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6年銅鋁復合板帶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潛力評估報告》
我國銅鋁復合板帶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成為了主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目前,我國家具銅鋁復合板帶行業的生產、銷售、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實現了從傳統手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生產和出口得到了較快發展;產業集群和特色區域逐漸形成;原材料呈現多元化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2、銅鋁復合板帶產業鏈結構分析
銅鋁復合板帶上游主要是銅和鋁。銅鋁復合材料主要由鋁芯和銅包覆層組成,兼有銅的導電性能優異、耐腐蝕性能好以及鋁的成本低、重量輕等特點。在用作高頻導線、大電流導電排等用途時,其導電性能幾乎與純銅導體相同。
從下游來看,主要為電子、汽車、能源、電器、石化、冶金、機械等工業領域。銅鋁復合材料是近年來在電力和工業電器行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層狀復合材料,是一類高性能的復合導體。
銅鋁復合板帶產業鏈結構圖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上游原料供應預測及市場情況
銅:
2019年,我國銅行業保持平穩運行,效益同比增長,價格震蕩回落,下游消費持續轉弱,產能過剩風險不容忽視。產量平穩增長,主要技術指標持續優化。2019年,銅精礦金屬含量163萬噸,同比增長4.1%,精煉銅、銅材產量分別為978萬噸、201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0.2%、12.6%。銅冶煉總回收率98.6%,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銅冶煉綜合能耗226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2%。
2020年,yiqin影響及冶煉過剩風險加劇,消費亟待拓展,國際貿易環境復雜多變,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全行業將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銅冶煉行業規范管理,加強行業自律,嚴控銅冶煉產能無序擴張,加快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建設一批智能礦山、智能工廠,推進銅基新材料研制應用,充分挖掘銅在新能源汽車、公輔設施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電解鋁:
2019年全年電解鋁總產量為3504萬噸,同比下滑0.9%。2020年全球社會公共事件形勢持續加劇,對全球供應鏈沖擊將繼續擴大,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可能增大,市場恐慌情緒加速蔓延;同時國內電解鋁產量持續增長,下游鋁材產量同比下滑,電解鋁庫存繼續累增,對鋁價壓力較大。不過國內氧化鋁廠受社會公共事件影響產量有所下降,氧化鋁價格企穩;近期鋁棒加工費上漲,對下游產量有所刺激,對鋁價形成部分支撐。現貨方面,現階段,市場大戶暫無采購計劃,市場貨源依舊寬松,持貨商雖積極出貨但供應相對過剩背景下,價格優勢不明顯,中間商接貨平平,下游接貨狀態略有好轉。
3、銅鋁復合板帶行業利好利空政策
我國制定了銅鋁復合板帶上游原材料鋼鐵行《鋼鐵產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總體目標,即到2020年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全行業根本性脫困,產能過剩矛盾得到有效緩解,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1.5億噸。如今,這一總體目標任務基本已經提前完成,全行業實現脫困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實在在壓減了中國過剩的鋼鐵產能。自《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發布以來,中國壓減粗鋼產能超過1.5億噸(不含“地條鋼”),到2018年底,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確定的鋼鐵去產能1億~1.5億噸的上限指標。與此同時,粗鋼產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積極地朝著合理區間逐步回歸。
近幾年,中國鋼鐵企業創新意識不斷增強,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以中國寶武、中信泰富、南鋼等為代表的鋼鐵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普遍超過了1.5%,但距國際領先鋼鐵企業近3%的比例仍有差距。2017年,我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行業研發投入占比僅為0.99%,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更大。鋼鐵工業技術創新自主性、協同性、系統性、穩定性、持續性仍有不足,在技術供給上仍不能完全滿足行業發展需求。部分核心工藝技術不掌握,尚未擺脫關鍵、核心技術追隨者的角色,雖然目前大型冶金設備國產化率按重量可達90%以上,但關鍵、核心技術仍在依靠進口。因此,未來很長時間,中國鋼鐵企業仍須增強創新意識,強化創新體制機制,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