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行業發展階段、市場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附報告目錄)
1、教育信息化行業發展概況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其特點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對實現教育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
按照相關法律、政策的制定及實施的時間劃分,我國教育信息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教育信息化階段(1978-1999)、教育信息化 1.0階段(2000-2017)以及教育信息化 2.0 階段(2018 至今)。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教育信息化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我國教育信息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目前,教育部已啟動《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具體戰略部署。
2、教育信息化行業需求旺盛
(1)管理軟件需求進一步延展
首先,對比發達國家一體化的校園ERP產品,國內院校的管理應用軟件市場普遍存在行業標準缺失、建設廠商高度分散、功能粗放、用戶體驗不佳、性能不穩定、信息安全風險高等問題,院校管理應用軟件市場整體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師生對服務體驗以及管理者對決策精準性與及時性的訴求持續提升,原有管理應用軟件迭代升級的需求旺盛。
其次,過去十年國內院校的管理應用軟件建設集中在教務管理、學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財務核算管理、辦公協同、校園一卡通服務、網上辦事大廳等管理領域。隨著在線化管理意識的強化,管理應用軟件開始快速向采購供應鏈管理、審計管理、思政文化建設、校園安全、節能管理等領域延展。
隨著管理應用和教學應用軟件的需求升級,對作為承載和連接各場景應用的智慧校園運營支撐平臺的安全性、穩定性、跨云傳輸、個性化智能體驗等方面提出高要求,另外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逐漸成熟,市場對通過智能推薦、智能語音語義識別、生物圖像識別、設備智能聯動等新技術提升各類應用軟件的智能化程度和服務體驗的訴求也隨之加大。因此智慧校園運營支撐平臺有較為迫切的升級迭代需求,以持續賦能上層應用,支撐業務的快速創新。
(2)信息化建設模式部分出現由項目驗收交付模式向服務交付模式轉變
隨著高等院校整體信息化建設的推進,系統建設的復雜度和用戶體驗需求的提升,對信息系統的持續穩定運維和持續迭代升級帶來挑戰。受高等院校組織編制和資源投入等限制,越來越多的院校難以通過傳統項目驗收交付的方式(即驗收后移交甲方管理與維護)保障信息系統的持續穩定運行和優化迭代。在信息化基礎軟硬件資源、共性的行業支撐平臺、共性場景應用以及安全運維等領域,部分高校開始采用開箱即用和按服務使用時間付費的模式轉變,這也催生了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園支撐服務平臺、基于SaaS模式的共性場景應用產品,以及SaaS運維工具與專家資源相結合的服務交付式運維解決方案的市場需求。
(3)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對智慧教學產品提出迫切需求
新技術生產力在各行業大規模應用使得生產要素在各垂直行業發生大幅優化甚至是結構性重置,社會對智能時代下的人才適配需求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驅動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封閉式”向“開放式”的產教融合方式轉變。此外,國內高校積極開展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課程學分的開放互認、以及基于互聯網和云計算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這些教育教學新發展趨勢需要進行教學空間智能化改造,需要全流程在線、數據精準反饋、跨域開放融合的互聯式教學平臺,這進一步催生了新一代智慧教學產品或解決方案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