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LNG供氣系統行業驅動因素及面臨的挑戰(附報告目錄)
1、行業特有的經營模式
車載LNG供氣系統作為天然氣重卡的核心裝備,生產企業只有經過下游整車廠商嚴格的供應商認證,進入其供應商體系,才能獲得其訂單,向其銷售產品。企業生產的氣瓶會根據不同整車廠商、不同車型匹配相應的框架、閥門等外部系統。因此企業主要采取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根據整車廠商的銷售訂單來安排和組織生產。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車載LNG供氣系統行業研究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2、行業的技術水平及特點
近年來隨著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形成了種類齊全的車載LNG供氣系統體系。其中 160L、200L、275L 等規格主要適用于輕卡,375L、450L、500L等規格主要適用于自卸車、公交車、中重卡、工程車輛,750L、850L、1,000L、1,100L、1,200L、1,350L 等大容積和超大容積規格主要適用于物流運輸類重卡。車載LNG供氣系統主要由LNG氣瓶、框架及外部組件組成。其中,LNG氣瓶內部結構主要包括內膽、內膽支撐、多層纏繞絕熱層和外殼四個部分;框架主要用于承載氣瓶,固定附屬件及連接車輛;外部組件主要指安裝在氣瓶上用以控制氣體通斷及流量的閥門。
車載LNG供氣系統制造涉及機械加工、無損檢測、真空處理、焊接等多個學科,生產過程中廣泛運用計算機建模設計氣瓶、超聲掃描模擬成像缺陷探查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
3、LNG重卡市場需求驅動因素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由于LNG作為燃料較傳統的汽柴油具有顯著的環保效果和經濟性優勢,同時解決了 CNG 能量密度低、不適于遠途運輸的問題,在國家鼓勵天然氣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下,重卡行業成為LNG汽車最重要的應用領域。
車載LNG供氣系統行業重點企業主要包括張家港富瑞特種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張家港中集圣達因低溫裝備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長春致遠新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奧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德森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查特工業公司(Chart Industries,Inc.)、青島普天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
(1)油氣價差經濟性是LNG重卡快速擴張的重要因素之一
LNG重卡相比柴油重卡主要的優勢在于燃料的經濟性,因此油氣價差是影響LNG重卡快速擴張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消耗相同重量燃料的情況下,油氣價差越大,相比柴油重卡,使用LNG重卡經濟性越明顯,使用LNG重卡將大幅度降低車輛的運營成本。
(2)多項環保政策利好LNG重卡市場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兩份文件中均提出,到 2020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要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 100 萬輛以上。為貫徹落實國三標準貨車的淘汰政策,全國各地陸續出臺補貼政策,鼓勵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中重卡,這對于國三車輛淘汰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隨著國六重型燃氣車輛排放標準的實施,國內現有的老舊柴油車將加速淘汰。自 2021 年 7 月起,所有重型柴油車輛都將實施國六標準,將進一步加速淘汰老舊柴油車輛。相比于柴油重卡,LNG重卡在升級技術難度和燃料成本方面要低,并且各整車廠商的LNG重卡都已經實現了國六排放標準,經濟效益在國六實施后將進一步凸顯,為LNG重卡市場進一步創造了利好因素。
此外,LNG重卡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相當規模的終端用戶,舊車更替帶來的LNG重卡新車購買需求也將帶來穩定的市場需求。
在上述國家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應用、實施節能減排防治大氣污染的政策推動下,LNG重卡及上游低溫絕熱設備制造行業將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
(3)LNG加氣站是LNG汽車推廣使用相配套的重要基礎設施
LNG加氣站是LNG汽車推廣使用相配套的重要基礎設施。一方面,LNG重卡的保有量增長有利于促進LNG加氣站建設,另一方面,隨著LNG加氣站數量的增加,加氣便利性與儲運成本攤薄將更加明顯,可以帶動LNG重卡進一步加速滲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4面臨的挑戰
(1)行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
雖然國內車載LNG供氣系統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都有所提升,但由于在國內發展時間較短,行業基礎相對薄弱,在資金實力、技術積累、產業規模、自主創新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2)利潤空間收窄
天然氣重卡整車廠商較為集中,占據下游市場壟斷地位,企業向下游客戶轉嫁成本波動的能力較弱。同時各大型整車廠商品牌為開拓市場,采取降價促銷的方式,壓低了上游零部件廠商的利潤空間;此外,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和鋼鐵等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增加了車載LNG供氣系統生產企業的成本控制難度。
(3)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對設計、技術工人的操作工藝水平、經驗和素質要求較高。行業內企業急需大量的專業管理人員和經驗豐富的探傷、檢測等高級技術工人,專業化培訓和人才隊伍的建設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