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行業細分產品及五大方面看行業主要趨勢
依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分析,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未來全球農業機械市場將整體呈增長態勢,預計到 2022年全球農業機械市場容量將達到 1,332 億美元,市場規模較大。
資料來源: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普華有策整理
目前全球農業機械制造行業已經形成國際巨頭規模化競爭和中小企業細分市場競爭并存的局面。歐美地區形成了約翰·迪爾公司、凱斯紐荷蘭公司、愛科公司、克拉斯公司和賽邁道依茲公司五大農機集團,日本則形成了以久保田株式會社為首的四大農機生產巨頭。這些國際農業機械生產巨頭建立了全球的銷售網絡和生產基地,產品質量好,市場占有率高,占據了農業機械制造行業的中高端市場。其余中小企業專注細分市場、堅持自主產品特色、與國際巨頭錯位發展,兩者形成互補的發展格局。
1、農業機械之山地丘陵農業機械產品
山地丘陵農業機械產品是指主要面向山地丘陵以及經濟作物作業而設計和開發的農業機械。我國農業機械化在耕地類型、作物品類等環節存在嚴重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充分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1)山地丘陵區域占我國國土面積較大,但機械化生產程度較低
我國農業生產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以稱為“三分天下”,即山地、丘陵和平地各占三分之一。其中,山地丘陵地區約占我國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山地丘陵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影響巨大。我國南方地區,山地丘陵比例超過 60%的省份有 10 個,依次是貴州、云南、四川、福建、廣西、江西、浙江、廣東、湖北和湖南。
從農田所處地形條件來看,山地及丘陵地區與平原地區相比具有坡度更大、地塊更不規則、地貌條件更復雜、交通條件更惡劣等特點,適應平原地區的大型農業機械通常無法在山地和丘陵地區使用,因此山地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
2018 年我國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指出:力爭到 2025 年,丘陵山區縣(市、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55%。以馬鈴薯為例,馬鈴薯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一直不高且變化不大。作為區域性糧食作物,馬鈴薯主要生長于我國丘陵、山地等土地較為貧瘠地區,不適宜常規機械化耕作,因此,馬鈴薯的機械化率一直未有所突破,2018 年全國馬鈴薯綜合機械化率僅為 42.61%。相比之下,主要在平原地區種植的小麥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95.89%。又如平原地區如山東省2020 年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接近 90%,山地丘陵地區如貴州省 2020 年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約 40%。
(2)經濟作物農業機械化需求較為復雜,目前機械化水平較低
我國是世界上耕種經濟作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不同品種作物的生長環境差異大,田間精細化管理要求不同,甚至有的需要采用大棚種植。這些特點決定了經濟作物的農業機械化無法使用大型通用化的農機,需要根據經濟作物種類,綜合考慮農藝與農機的高度融合,以及經濟作物的生長特點和植保需求等多項因素。因此,經濟作物農業機械具有專業化要求高、種類繁多、精細化作業等特點,這些特點也提高了相關農業機械的生產制造難度,產品成本較高。2020 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 70%,從作物品類來看,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 85%,遠高于經濟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以油菜為例,油菜作為我國種植面積廣泛的油料作物,受油菜自身生長制約、農藝與農機技術融合度不高,且我國油菜收獲機大多為稻麥聯合收割機的局部改進的兼用型機械,油菜破損率高,作業效率低,難以滿足性能需求,導致油菜的機播、機收環節的機械化率較低,最終導致油菜綜合機械化率無法提高。農業農村部《2019 年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報告》顯示,2019 年,我國油菜綜合機械化率約為 56%。綜合機械化率顯著低于小麥的 95.89%。
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穩步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作的著力點更加明確,發展的條件更為有利,我國于 2016 年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 年)》中明確提出要盡快突破棉油糖牧草等經濟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和丘陵山區機械化的瓶頸制約,將為山地丘陵及經濟作物小型農業機械行業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2、新能源電動農業機械
新能源電動農業機械具有結構簡潔緊湊、控制靈活、低碳高效、無尾氣、無噪音污染和維護成本低等特點。近十年來我國農村用電規模、動力電功率情況都有了較大改善,有利于“輕簡化、集成化、模塊化”的小型、移動便捷、拆裝便利的電動作業機械的發展。針對丘陵山區雜糧等種植分布廣、地域差異大的特點,開發能夠適應不同農藝要求,可調節株行距、節能減排的多功能新能源電動農機,是滿足農業生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根據能源發展方向、市場需求和技術條件,在目前國家給予的政策指導和補貼扶持下,新能源電動農機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國家相關部門適時提出相關政策支持電動農機發展。2016 年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明確將“清潔燃料與新能源農用動力、電控噴射與新能源拖拉機”列為重點發展主機產品。2018 年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做好 2018—2020 年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工作的通知》,農業農村部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合作,繼續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等支持政策,積極引導和促進電動農機的推廣應用。
未來,隨著農業機械品種和數量的增加,疊加電池技術進步等驅動因素,新能源電動農業機械將發揮與傳統農業機械的互補效應。
3、農業機械行業發展趨勢
(1)農業機械行業廠商不斷整合,市場集中度提高,競爭格局不斷優化
隨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戶對農業機械產品的價格敏感性下降,同時行業領先、產業鏈條完整、技術先進的規模以上農業機械制造廠商持續擴生產,規模效應不斷顯現,并且擁有更多資源去完善和拓展銷售網絡,打造自主品牌。中小規模的農機企業難以實現規模經濟,知名度和影響力弱,生產規模小和競爭能力弱的農機企業將逐漸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從農機企業數量來看,2016 年我國農機規模以上企業(收入規模大于 2,000 萬元)數量為 2496 家,2020 年年底時僅有 1615 家,降幅達 35.3%。
(2)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與耕地面積難以大幅增長的前提下,日益減少的農業勞動力總量,需要更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國家對農業機械化進展高度重視,通過財政補貼等“三農”政策持續支持,農村農業部信息顯示: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從 2010 年的 52%上升到 2020 年的 71%,但是與發達國家平均 90%的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隨著我國農業各領域全面全程機械化的推進,以及原設備保有量的更新換代,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將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市場將持續擴容。
(3)農機購置補貼向高端農機產品傾斜,農機質量、技術性不斷提高
目前國家對稀缺品種、高端農機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根據《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提升部分重點補貼機具補貼額,測算比例從 30%提高到 35%,包括水稻插(拋)秧機、重型免耕播種機、玉米籽粒收獲機等糧食生產薄弱環節所需機具,丘陵山區特色產業發展急需的新機具以及智能、復式、高端產品。同時逐步降低區域內保有量明顯過多、技術相對落后的輪式拖拉機等機具品目的補貼額,到 2023 年將其補貼額測算比例降低至 15%及以下,并將部分低價值的機具退出補貼范圍。同時國內農機企業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未來我國農機產品的先進性、可靠性、適應性、安全性將進一步增強,逐步向高質量、高科技、高性能和多功能的方向發展,農業機械裝備逐步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
(4)農業機械應用領域不斷拓寬
由于農業機械不同子行業的市場發展以及技術成熟度的不同,各農作物的機械化進程存在一定差異。我國目前的農業機械主要應用于糧食作物的“耕、種、管、收”,未來農業機械的全面應用將從糧食作物拓展到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園藝作物等品類,從平原覆蓋到山地丘陵地區,從種植業延伸到畜牧業、果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高科技高性能的農業機械將得到廣泛應用,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
(5)新能源電動農機將在農業機械市場占據一定份額
新能源電動農業機械具有結構簡潔緊湊、控制靈活、低碳高效、無尾氣、無噪音污染和維護成本低等特點。根據能源發展方向、市場需求和技術條件,在目前國家給予的政策指導和補貼扶持下,新能源電動農機正在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市場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有望與傳統燃油型動力農業機械實現優勢互補。
4、行業發展挑戰
(1)農業機械行業就“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提出的節能減排要求而需積極應對的挑戰
新的排放法規對農機影響可歸納為技術影響和市場影響,即:技術方面,不僅顯著增加了發動機本身的技術開發難度,同時對農機整機企業的整體配套能力提出了極高的挑戰;市場方面,整機購置、日常維護保養等成本增加明顯,給農機企業帶來一定的影響。
(2)農業機械行業競爭激烈,行業轉型升級和行業整合迫在眉睫
國家對政府制定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投入較大,農民購置農機的積極性較高,農機行業前景巨大,同時由于農業機械制造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產生了大量中小規模的制造企業,市場化集中度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競爭激烈,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3)農業生產規模較小,農民購買力較低
我國農村仍然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生產基礎,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相關數據,我國人均耕地為 1.44 畝。由于經營規模小,生產工具落后,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發達國家,農民可支配收入較低,對高效高質、低耗低排放的中高端農業機械購買力仍然較弱。
(4)銷售渠道有限,品牌影響力相對較弱
農業機械行業的特點決定了農機廠商銷售渠道必須深入廣大農村地區,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人文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目前國內專業從事農機經銷和推廣業務的企業能夠覆蓋的地域相對有限,這要求農機廠商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去構建能夠覆蓋全國農村地區的經銷網絡。特別在山地丘陵農機領域,由于國內廠家起步相對較晚,相比國外知名廠家如久保田、富世華等,銷售渠道和品牌影響力相對較弱。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咨詢《中國農業機械行業市場調研及“十四五”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同時普華有策咨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