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應用軟件行業四大特點及發展趨勢
1、金融行業應用軟件的發展狀況
金融行業應用軟件是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產業的分支,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指在金融業務及金融管理的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金融與經濟信息資源,助力金融現代化的進程。近年來,我國金融行業應用軟件行業快速發展,有助于金融機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等,已成為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基于金融機構具有業務統一、業務量大、經營分散、管理集中、分工明確、體系化程度高、實時性要求高、考核指標控制嚴格等特征,金融行業軟件系統的復雜性高,接口外圍系統多,并對安全穩定性、有效性、準確性、可拓展性以及系統升級和后續維護等具有較高要求,具體特點如下: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2-2028年金融行業軟件市場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1)安全穩定性:金融業所掌握的信息涉及到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和個人的生命財產,是國民經濟的關鍵。因而金融行業的安全穩定性備受關注,金融軟件系統對安全穩定性要求更高,軟件產品的開發設計不僅需要滿足金融機構使用需求,更要注重保密性、穩定性和監管需求。
(2)有效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信息瞬息萬變,人們對資金融通時間的要求越來越短,對資金使用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縮短金融在途時間,提高金融信息的時效性是金融軟件系統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3)準確性:在金融軟件系統中,貨幣流以電子流的形式存在,系統中電子數據的可靠代表著一定量貨幣的可靠,要求開發者在金融軟件系統的開發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自動化的處理方法,以使數據的采集、錄入、加工、處理、存儲、傳輸全過程的安全可靠。
(4)可擴展性:金融行業軟件系統通常采用先進的結構化、模塊化設計方法,使功能上的擴展性簡便且容易實現,進而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業務需要和監管政策變化需求。
軟件信息系統是金融行業業務開展的重要基礎支撐,從證券業的融資融券、基金業務到銀行業的資產管理、績效考核等等,金融機構的業務、管理、風控等活動均建立在強大的 IT 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之上。近年來,在金融業務的自發需求刺激以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金融行業持續加大對相應軟件系統開發建設的投入力度,金融行業在業務容量、業務種類、業務和管理深度上的迅猛發展為金融行業應用軟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
金融信息化主要包括銀行業信息化投入、保險行業信息化投入和證券行業信息化投入。據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銀行業、保險行業和證券行業信息化投入規模分別為 1,730 億元、330 億元和 205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 54.33%、39.83%和 10.22%。隨著行業監管合規政策的驅動,以及國內二級市場投資機構化趨勢,國內金融市場資產管理規模持續增長,未來金融行業應用軟件市場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資產管理軟件系金融行業應用軟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基于銀行、信托、證券、期貨、基金、保險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差異化需求,資產管理軟件的復雜度較高。首先,從產品層面來看,需支持股票、債券、基金、期貨、衍生品、外匯等眾多資產類別的交易與管理;其次,從功能層面來看,需覆蓋資產管理的全流程,包括前臺、中臺和后臺,涉及風險管理、交易執行、結算、清算、合規風控等職能;再次,軟件系統需面對隨時在線、實時響應多樣化需求、迅速水平擴容、功能性能敏捷變化的挑戰,滿足高可用、高并發、低時延、高安全等性能要求,系統故障、延遲即可能造成巨額資金損失。受益于我國資本市場不斷成熟、體系不斷完善、金融交易品種和工具日益,將帶動相關金融行業應用軟件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
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產業規模越發龐大,促使金融機構持續提升運營管理能力,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金融機構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推動金融信息化應用層次的不斷提升,為金融行業應用軟件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2、行業主要發展和未來趨勢
(1)金融機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創新正日趨活躍
近年來,隨著我國資管相關制度的逐步完善,推動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并為金融機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自 2018 年以來,《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相繼落地實施,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迎來統一監管標準,促使金融機構著力開展業務轉型,推動了資管行業格局的重構,并為金融機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創新升級提供基礎。
一方面,資產管理的快速發展促進金融機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創新發展。2012 年以來,國內銀行、信托、證券、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將資產管理業務作為著力點,隨著政策的逐步出臺,類似期貨公司的金融機構也將先后加入資產管理陣營,私募基金逐步走上規范管理、合法運作的軌道,銀行理財子公司落地進程加快,我國迎來了“大資管時代”,促進了證券公司主經紀商業務的發展,也促使行業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推出新一代的機構交易平臺,提升系統容量、交易速度、風險管理、功能拓展、兼容性等性能,分步式并行處理、內存數據庫等先進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和應用。主經紀商業務是包含機構投資管理、資產托管、運營外包、研究支持的一系列綜合金融服務,主要用戶為專業機構投資者和高凈值個人,交易系統是其中核心環節。當前,證券公司 PB 系統已經成為信托、公募、期貨等管理人的主要資管路徑,同時也成為私募投顧重要的產品交易門戶,同時以技術為驅動的主經紀商業務競爭趨勢也逐漸顯現,國內證券公司正以加速升級 PB 交易系統為投入重點,PB 系統運行效率、賬戶管理、交易和風控處理速度等需持續升級。
另一方面,交易方式的變革促進金融機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功能拓展。隨著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國內金融領域創新的不斷深化,國內金融產品的交易活動正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借鑒國際先進的金融交易手段、策略和工具。
(2)產業政策和規范文件引導行業規范持續發展
軟件系統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基礎支撐性產業,我國發布了多項產業政策和規范文件,引導和促進了行業規范持續發展。例如,2008 年 9 月,證券業協會和中國期貨業協會聯合制定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信息技術治理工作指引(試行)》正式發布,為證券、期貨、基金公司的信息技術治理提供了明確依據。《指引》對相關機構的 IT 架構與 IT 基礎設施,以及 IT 安全和風險控制方面做出了具體要求。在 IT 投入方面,明確提出投資規模的要求,即各類相關機構最近三個財政年度 IT 投入平均數額,原則上不少于最近三個財政年度平均凈利潤的 6%,或不少于最近三個財政年度平均營業收入的 3%。該指引設置了證券業信息化投入的底線,使得中國證券業信息化有章可循。
(3)金融市場改革和創新發展不斷向上打開金融行業應用軟件市場空間
金融市場改革和創新是金融行業應用軟件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迎來諸多變化與挑戰,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金融應用軟件創造了新的機遇,政策出臺會直接改變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系統、業務流程系統、交易系統等環節,進而產生金融應用軟件系統的改造升級需求。一方面,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立,投資工具日益豐富,近幾年國內金融市場先后推出了滬港通、轉融通、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ETF 創新、股指期貨、融資融券、個股期權、分級基金、創業板注冊制等,且隨著科創板的推出、滬倫通的正式通航,金融市場的品種進一步豐富,金融業務發展迅速對金融行業應用軟件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從國內金融市場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來看,金融機構數量增加、眾多的業務創新、海內外的業務對接、監管加強等方面的需求將催生大量的金融行業應用軟件需求,比如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讓市場更豐富更有活力。金融機構每一項創新業務的推出,均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持,為金融行業應用軟件的持續創新發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動力。
(4)國家政策監管趨嚴,促使金融機構對 IT 系統建設投入增加
金融法規政策仍然是對行業發展影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2 年在信托、證券等機構承受政策限制的同時,得益于較低的業務門檻和政策導向,基金子公司規模迅速擴張,而伴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控指標指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提高了基金公司新設子公司的門檻及風險監管,推動基金子公司由“被動”的通道業務轉向“主動”的資產管理。
自 2015 年開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日益嚴格。2015 年 3 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落實資產管理業務“八條底線”禁止行為細則》。為完善規則,中國證監會在 2016 年 5 月將上述內容進行修改并公開征求意見,隨后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2016年以后,隨著“三去一補一降”工作陸續展開,金融行業去杠桿使得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升級,監管層紛紛出臺資產管理監管新規,對產品設計、杠桿要求等提出更高標準,證券、期貨、基金等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面臨轉型壓力。
2018 年,《資管新規》發布,重點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桿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統一的規范和標準,監管層在細節上全方位出擊,一定程度上封鎖證券公司資管的通道業務,要求各證券公司資管機構加強主動管理,減少監管套利,標志著資產管理行業完全嚴格監管階段。
2019 年以來,金融嚴監管態勢延續,同時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金融市場運行平穩。《資管新規》持續推進落地,商業銀行掀起一波理財子公司成立開業熱潮。《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能力,規范了理財產品的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能力。
2020 年 11 月,人民銀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將繼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在金融監管日趨嚴謹的背景下,金融機構面臨著優化自身業務流程與調整經營模式,以適應監管的要求,金融監管新措施的不斷推出,有利于行業創造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