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午夜亚洲WWW湿好大_野外做受三级视频_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相關推薦
無現金時代,電子支付帶動行業創新浪潮(附報告目錄)
發布日期:2020-03-16 20:32:40

無現金時代,電子支付帶動行業創新浪潮(附報告目錄)

1、電子支付行業概況

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年修訂),電子支付行業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代碼為I65)。

電子支付是指單位、個人直接或授權他人通過電子終端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電子支付按照結算形式可以分為轉賬支付和代幣支付,轉賬支付包括信用卡支付、借記卡支付和電話支付等。代幣支付,指消費者在網絡中傳輸的數據是用特殊數據流表示的真實貨幣,包括儲值卡等支付方式;按照支付時間可以分為預支付、即時支付和后支付;按照指令發送方式可以分為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銷售點終端交易、自動柜員機交易和其他電子支付。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國電子支付行業發展前景展望報告

電子支付基礎環節分為支付信息采集、支付信息流轉及支付信息處理,而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智能終端、生物識別等技術的發展促使支付領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不斷豐富優化著支付的基礎環節。電子支付IT解決方案一方面結合支付領域不斷出現的新興技術及業務模式,對商戶支付受理端進行支付流程信息化改造,以交易的成本和安全為基礎,針對交易的身份驗證、交易觸發、支付信息的傳遞、支付信息的獲取及處理、支付的信息加密、支付的風險防范、交易數據的處理及分析等環節,為商戶提供支付流程所需的軟件、網絡及硬件,并為商戶提供賬務管理、運營管理、會員管理、商戶營銷等增值服務;另一方面需要結合不同行業、不同商戶的特點及個性化需求為商戶提供行業解決方案。

’2、電子支付行業產業鏈分析

(1)中國電子支付發展歷程

支付是交易的終點、貨幣流動的起點,是最底層、最廣泛的金融活動。信息技術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從繁冗漫長的手工作業中解放出來,創造了新的產業業態,也讓看得見、摸得著的支付行為悄然褪去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形態,引領支付產業步入電子支付時代。

中國電子支付經歷了孕育期、初創期、成長期及成熟期四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銀行卡、信用卡、ATM機先后投入使用,中國進入電子支付時代。1991年,央行建成全國電子聯行系統,并逐漸形成全國支付網絡體系,之后非現金支付工具逐漸取代現金并普及應用。2000年前后,各大商業銀行逐漸實現了電子支付信息跨行傳送,并相繼推出各自的網絡銀行和手機銀行業務。2002年,銀行卡清算組織中國銀聯成立,使異地跨行支付成為可能,為電子支付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2005年前后,支付寶、財付通、拉卡拉、快錢等第三方支付企業紛紛成立,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發展使互聯網支付在2005年至2012年期間獲得飛速發展。2011年5月央行首次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絕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被納入央行監管范圍。2013年以來,隨著智能終端的日益普及、移動應用市場的興起、支付場景的不斷創新,移動支付實現爆發式增長,中國進入移動支付時代。

中國電子支付發展階段

2-200316203315455.png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市場研究中心整理

(2)電子支付產業鏈分析

電子支付產業鏈中,用戶和商戶位于兩端,是移動支付業務的市場受眾。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支付清算協會、互聯網金融協會負責行業的監督管理,是政策監管和標準引導方面的主導者;銀聯、網聯、央行支付系統所組成的支付清算處于電子支付體系最核心的位置,其為整個電子支付產業的樞紐;商業銀行、線上線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是電子支付體系主要的參與主體,其參與者數量和交易規模都在電子支付行業中領先;通訊運營商為支付交易提供網絡基礎設施、通信渠道、支付通道;技術服務商、支付應用開發商、手機廠商、POS機制造商、SIM卡制造商、終端制造商、芯片制造商等軟硬件廠商以及系統集成商是電子支付的重要支撐力量。支付機構、電子支付技術服務商、軟硬件開發商推動了支付載體、支付方式、支付場景的不斷豐富,保證了支付交易的安全性、快捷性,不斷改善用戶體驗,降低商戶經營成本、改變商戶經營方式,是推動電子支付行業革新的中堅力量。

3、“無現金”時代市場競爭激烈

(1)政策環境

1)銀行卡收單費率改革,商戶經營成本下降

由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的《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于2016年9月6日起正式實施。費率改革取消了按商戶類別分別設定刷卡費率,刷卡手續費執行統一費率,發卡行服務費實行借貸分離,信用卡費率上限為0.45%,上不封頂;借記卡費率上限為0.35%,封頂13元;清算機構向收單機構和發卡機構計收,費率上限均為0.0325%,封頂3.25元;收單服務費由現行政府指導價改為實行市場調節。改革實施后,商戶手續費下降明顯,“套碼”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據統計,賓館、餐飲、娛樂類商戶刷卡手續費降幅為50%~55%,百貨類商戶手續費降幅為20%~30%。

對于商戶而言,費率改革降低了商戶運營成本,擴大銀行卡及第三方支付的使用范圍,為POS收單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對于收單機構而言,由于收單服務費改為市場定價,普遍為0.45%~0.55%扣除0.35%的發卡服務費和0.0325%的清算機構網絡服務費,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單利潤直線下降,商業銀行線下收單優勢顯現。

2)取消信用卡滯納金,激活卡消費市場活力

2016年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知取消了信用卡滯納金,對于持卡人違約逾期未還款的行為,發卡機構應與持卡人通過協議約定是否收取違約金,以及相關收取方式和標準。發卡機構向持卡人提供超過授信額度用卡服務的,不得收取超限費。發卡機構對向持卡人收取的違約金和年費、取現手續費、貨幣兌換費等服務費用不得計收利息。對于用戶端而言,取消滯納金等費用,提高消費者使用信用卡的積極性,激活卡消費的市場活力。

3)二維碼支付開閘,帶動移動支付發展

2014年3月,央行發函叫停了支付寶和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同時叫停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2016年8月,由央行主管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機構下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將二維碼支付定位為“傳統線下銀行卡支付的有益補充”,并規定了交易驗證安全等級和限額。這是央行2014年3月叫停二維碼支付后,首次承認二維碼支付地位。隨后12月12日,中國銀聯正式推出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主要包括《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安全規范》和《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應用規范》兩個規范,該標準遵循現有銀行卡支付的四方模式(卡組織、發卡行、收單行、商戶),以支付安全為底線,確保持卡人賬戶、資金等關鍵要素的安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二維碼在金融、物流、交通、軍事、醫療和商業各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未來在商業信息化、移動營銷、移動商務(移動支付、電子票務、移動社交)等領域還將大有作為。

(2)線下收單市場需求激增

1)移動支付行業發展迅猛

2017年、2018年,我國銀行卡交易金額分別為761.65萬億元、862.10萬億元,同比增長3%、13%。截至2018年末,中國銀聯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統聯網商戶2,733萬戶、聯網POS終端3,414.82萬臺、ATM111.08萬臺,同比分別增加140.40萬戶、295.96萬臺和15.03萬臺。隨著我國銀行卡發卡數量的穩步增長、銀行卡受理環境的不斷完善、信用卡滯納金取消,國內信用消費習慣的逐漸養成、信用卡發卡量的不斷增多,銀行卡刷卡交易規模未來有望穩步增長。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歷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17年、2018年,移動支付金額分別為202.93萬億元、277.39萬億元,同比增長29%、37%。截至2018年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5.83億,年增長率為10.7%,手機網民使用率達71.4%,網民在線下消費時手機支付比例由2017年底的65.5%提升至67.2%。二維碼作為一種簡單、快捷的支付方式,以其推廣成本低,受眾面廣的特點,在消費者、商戶、商業銀行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已經成為當前移動支付小額高頻領域的重要工具,隨著二維碼線下支付地位的確立,銀行及銀聯加入線下二維碼支付爭奪戰,移動支付線下支付場景覆蓋將不斷豐富。

2)受理市場不斷完善,線下場景爭奪激烈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歷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銀聯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統聯網商戶2,733萬戶、聯網POS終端3,414.82萬臺,同比分別增加140.40萬戶、295.96萬臺,國內受理市場不斷完善。截至2018年底,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1,020萬戶6,另外還有大量的個體私營從業者,而聯網商戶數僅為2,733萬戶,相對于豐富的消費場景和需求,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供給仍然不足。

4、支付技術帶動行業創新浪潮

電子支付基礎環節分為支付信息采集、支付信息流轉及支付信息處理。近年來,隨著行業技術供給增速,支付信息收集、信息傳輸、信息處理全方位發生著快速的技術變革,并呈現三大趨勢:支付信息收集介質智能化、多元化,支付信息傳輸渠道公網化,交易信息處理系統云端化。

首先,對于用戶端而言,用戶的交易賬戶載體正在由傳統的銀行卡向二維碼、NFC、生物識別、優惠券等多種支付載體演變;對于商戶受理端而言,商戶受理終端也在由傳統的受理磁條卡的POS終端向接受磁條卡、IC芯片卡、NFC、二維碼等各類賬戶載體的多功能支付終端演變,并且商戶的受理終端不局限于POS終端,受理端進入“泛終端”時代。

其次,支付方式及受理終端的多樣化,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公網傳輸支付信息和開展支付交易已成為大勢所趨,對支付的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再次,隨著云計算技術在支付行業的充分應用,主要支付機構和清算機構紛紛布局公有云、私有云,交易信息處理系統云端化的趨勢已經顯現。

此外,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分布式處理技術也得到了初步嘗試,比特幣、Ripple等正在以全新的理念介入支付領域,基于區塊鏈技術采用多中心化模式也可能會成為未來支付信息處理的演進方向之一。

支付技術的三大趨勢為行業未來的技術供給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從短期來看,聚合支付、智能POS以及與其相關的增值服務、軟件及硬件設備將會得到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