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3D打印)行業競爭格局及產業鏈分析(附報告目錄)
1、增材制造(3D打印)行業產業鏈分析
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將對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產生深刻影響,是制造業有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集合了信息網絡技術、先進材料技術與數字制造技術,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增材制造(3D打印)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原理: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形系統,將三維實體變為若干個二維平面,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粉末、樹脂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形,制造出實體產品。增材制造將復雜的零部件結構離散為簡單的二維平面加工,解決同類型零部件難以加工難題。
產業鏈:上游涵蓋三維掃描設備、三維軟件、增材制造原材料類及3D打印設備零部件制造等企業,中游以3D打印設備生產廠商為主,大多亦提供打印服務業務及原材料供應,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下游行業應用已覆蓋航天航空、汽車工業、船舶制造、能源動力、軌道交通、電子工業、模具制造、醫療健康、文化創意、建筑等各領域。增材制造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增材制造(3D打印)行業產業鏈分析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市場研究中心
(1)3D打印產業鏈上游
3D打印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3D建模工具和原材料。其中,3D建模工具包括3D建模軟件、3D建模掃描儀和3D模型數據平臺。與此相對應,聚集在產業鏈上游的企業包括三維軟件開發商以及耗材生產商等。增材制造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屬增材制造材料、無機非金屬增材制造材料、有機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以及生物增材制造材料等幾類。
(2)3D打印產業鏈中游
增材制造設備是牽動增材制造行業發展的關鍵之一。增材制造設備可分為桌面級打印機和工業級打印機。近年來隨著國外桌面級打印機相關專利保護到期,技術壁壘下降,國內桌面級打印機廠家數量急劇增長,新進企業增多,加大了國內桌面級增材制造市場的競爭程度。與桌面級打印機市場相比,工業級打印機技術壁壘高,資本投入大,一直以來發展較為緩慢,但當前工業級增材制造產業受到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整個市場目前已開始呈現快速增長形勢。3D打印的核心專利大多被設備廠商掌握,因此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這些設備生產廠商大多亦提供打印服務業務,近年來,3D打印行業整合加劇,通過并購3D打印軟件公司、材料公司、服務提供商等,設備生產企業轉變為綜合方案提供商,加強了對產業鏈的整體掌控能力。
(3)3D打印產業鏈下游
增材制造技術的下游應用以航空航天、軍工、船舶工業、核工業、汽車工業、軌道交通及醫療為主。目前該技術在下游行業的應用方式主要分為直接制造、設計驗證和原型制造。直接制造是指根據三維模型,直接用增材制造技術生產最終產品,具有產品定制性強與產品精度硬度高的特點,是未來增材制造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與傳統制造相比,采用增材制造技術進行設計驗證及原型制造,可節約時間與經濟成本。此外,增材制造在維修領域也具有市場,使用增材制造技術不僅能簡化維修程序,還可實現傳統工藝無法實現的高還原度與制造材料原型匹配的功能。
2、我國3D打印市場增長潛力較大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增材制造產業正從起步期邁入成長期,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預計到2025年全球增材制造產業可能產生高達2,000-5,000億美元經濟效益。
中國增材制造行業相對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經歷了初期產業鏈分離、原材料不成熟、技術標準不統一與不完善及成本昂貴等問題后,當前中國增材制造已日趨成熟,市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5-2019年我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年均增速超過30%,高于全球增速近10個百分點,預計未來幾年,還將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3、增材制造(3D打印)競爭格局
(1)國家層面
當前,全球3D打印市場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的3D設備累計裝機量占到了全球的95%,其中四成在北美(美國為主),歐洲和亞太地區各占近三成。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四個國家累計裝機量排名前列。
全球增材制造產業已基本形成了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主導,亞洲國家和地區后起追趕的發展態勢。美國率先將增材制造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引領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歐盟及成員國注重發展金屬增材制造技術,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走在世界前列。俄羅斯憑借在激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發展激光增材制造技術研究及應用。日本全力振興增材制造產業,借助增材制造技術重塑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2)企業層面
3D打印行業內部的競爭主要分為技術之間的競爭和公司之間的競爭。行業發展初期,各項技術獨立發展,市場也相對獨立,企業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隨著技術的發展,應用面擴大,不同技術之間開始競爭。當行業整合加劇,單一技術企業數量減少,技術間的競爭逐漸轉變為少數擁有多項技術的企業之間的競爭。目前3D打印行業內部的競爭主要集中在設備廠商之間,這些設備廠商同時也提供3D打印的相關服務。2018年,從市場份額來看,Stratasys和3D Systems仍保持前兩名。
金屬和非金屬是3D打印材料的兩個主要分類,分別對應不同的打印原理和技術。美國企業多集中在非金屬材料領域,歐洲企業多集中在金屬材料領域。2017年度,全球專業級3D打印設備出貨量排名前三的公司都以非金屬3D打印為主。其中美國Stratasys和3DSystems兩家公司的出貨量占行業的近七成。EOS、Concept Laser(被GE增材公司收購)、SLM Solutions、Arcam(被GE增材公司收購)、Phenix Systems(被3DSystems收購)、鉑力特等為主要的金屬3D打印設備廠商。由于金屬3D設備單價遠高于非金屬,因此出貨量方面不及非金屬3D設備。受專利到期等因素影響,非金屬3D打印行業競爭逐漸加劇,設備價格出現下降趨勢。相比之下,金屬3D設備的價格仍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鉑力特專注于金屬增材制造領域,除鉑力特外,該領域的主要企業如下:
1)德國EOS
德國EOS成立于1989年,是金屬和高分子材料工業3D打印的領導者。EOS公司現在已經成為全球 最大的金屬增材制造設備提供商,產品類型覆蓋增材制造設備、打印服務、材料、工藝和咨詢服務等。
2)德國SLM Solutions
德國SLM Solutions集團是世界 領先的金屬激光增材制造設備生產商及服務提供商,法蘭克福上市公司。一直以來SLM專注于選擇性激光熔化(SLM)相關的高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公司同時也是該技術領域的先驅之一,為客戶提供具有高自由度形態部件的設計和制造方法,適用于個性化定制及批量的部件生產,產品類型覆蓋增材制造設備、原材料、打印及軟件服務。
3)美國GE增材
GE通過全球并購實現從增材制造應用向增材制造裝備及服務供應商轉變。GE公司2010年開始布局增材制造技術,通過不斷并購實現從增材制造用戶方到服務提供方的轉變。2016年,GE公司成功收購瑞典Arcam公司和德國Concept Laser公司,成為金屬增材制造領域的佼佼者,并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實現了增材制造零部件的規模化應用。
4)美國3D Systems
3D Systems成立于1986年,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全球銷售規模最大的3D打印解決方案供應商,提供“從設計到制造”全套增材制造解決方案,包括3D打印機、打印材料、打印服務和云計算按需定制部件。主要技術路線包括材料擠出、激光燒結、光固化成形及3DP等多種,可選材料包括塑料、金屬、陶瓷等多種。
5)雷尼紹公司(Renishaw)
雷尼紹是世界 領先的工程科技公司之一,在精密測量和醫療保健領域擁有專業技術。公司向眾多行業和領域提供產品和服務,從飛機引擎、風力渦輪發電機制造,到口腔和腦外科醫療設備等。此外,公司是英國唯一一家設計和制造工業用金屬增材制造設備的公司,產品覆蓋增材制造設備、金屬粉末材料、輔助設備和軟件及專業打印和技術服務
咨詢等。
6)杭州先臨三維
杭州先臨三維成立于2004年,專注3D數字化與3D打印技術研發,從3D掃描設計技術、3D打印制造技術到3D視覺檢測技術,覆蓋設計-制造-檢測的數字化制造全流程。旗下易加三維專注金屬3D打印等直接制造3D打印技術的研發。
7)西安鉑力特增材
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工業級金屬增材制造(3D打印)的高新技術企業,為客戶提供金屬增材制造與再制造技術全套解決方案,業務涵蓋金屬3D打印原材料的研發及生產、金屬3D打印設備的研發及生產、金屬3D打印定制化產品服務、金屬3D打印工藝設計開發及相關技術服務(含金屬3D打印定制化工程軟件的開發等),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金屬3D打印產業生態鏈,整體實力在國內外金屬增材制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產品及服務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工業機械、能源動力、科研院所、醫療研究、汽車制造及電子工業等領域,尤其在航空航天領域,市場占有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