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處理之垃圾填埋處理行業經營模式及技術水平(附報告目錄)
1、行業特有的經營模式
(1)可移動性
傳統電廠、垃圾焚燒發電廠投資大、占地多、采用的都是大型發電機組,需要將燃煤、垃圾運送到電廠進行發電。垃圾填埋氣發電則不同,發電設備及配套設施直接建在填埋場內,填埋氣發電機組屬于小型發電機組,機組及填埋氣預處理設備均為可移動設備,項目使用的房屋為可拆式簡易房。運營期結束時,具備服役能力的發電設備及大部分配套管網設施可搬運至其他項目繼續使用,簡易房拆除或移交給垃圾填埋場運營單位。在這種行業特有的經營模式下,隨著企業投資建設項目的增多,資產的可移動性的特點非常有利于企業資產運營效率的進一步提高,降低運營成本、形成競爭壁壘。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全景調研及前景預測報告》
行業主要經營模式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2)非永久性
出于填埋氣需要就近處理的情況,一般由垃圾填埋場提供場內土地用于項目建設,垃圾填埋場占地面積一般在 200-500 畝,項目對土地需求較小,一般為 2-6 畝,項目運營結束后,項目企業整體撤離填埋場,項目企業對土地的使用隨運營期結束而結束,不需要永久性占用。
(3)排他性
鑒于填埋氣發電項目合作權益具有排他性,對于已經占據填埋場資源的企業來講,具備了排斥競爭者的天然壁壘。
2、行業技術水平及技術特點
垃圾填埋氣發電的主要過程包括填埋氣收集、填埋氣預處理、沼氣內燃機發電、并網輸電等環節,運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項目的精細化運營管理。
在成本確定的情況下,填埋氣收集效率是提升項目收益的關鍵。由于不同地域的生活垃圾成份存在差別,垃圾填埋場的建造結構和溫濕環境各不相同,填埋氣產出規律也存在差異。垃圾填埋的方式、收集井的布置方式、布井時機、布井密度、抽氣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填埋氣的收集效率。填埋氣發電企業需要在長期精細化的生產管理基礎上,總結和創新填埋氣收集技術,不斷提高收集效率。
填埋氣發電企業還需要根據運營項目的具體情況,配置合適的機器設備,不斷優化設備管理,保障發電時間,提升發電效率。我國早期投建的填埋氣發電項目大多采用進口機組設備,其優點是技術先進,性能穩定,系統集成化程度高,發電效率較高,但是價格昂貴,保養維修成本也較高。國產機組雖然在發電效率、保修周期方面與國際先進品牌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成本上存在比較明顯的優勢。近年來,國產設備性能逐漸提升,與國外機組的差距正在縮短。
3、垃圾填埋氣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現實需求
垃圾填埋場能產生大量填埋氣。垃圾填埋氣是困擾垃圾填埋場的一大難題。若不進行收集利用,易產生爆炸、火災、環境污染(如產生溫室氣體效應)等問題。
另一方面,垃圾填埋氣又是一種潛在的清潔能源。研究資料表明,每噸垃圾在填埋場壽命期內大約可產生 100~200m3的沼氣,其熱值約為 7,450~22,350kJ·m3,脫水后熱值可提高 10%,除去雜質組分后,又可將熱值進一步提高,具有一定的經濟利用價值。因此,將垃圾填埋氣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就成為生活垃圾填埋場面臨的普遍需求。
填埋氣的處理再利用技術主要有直接燃燒、發電、提純用于工業或民用燃料等幾種方式。目前,填埋氣發電和提純制取燃料是國際上最廣泛的利用方式。根據美國垃圾填埋場沼氣開發計劃(LMOP)的報告,截至 2017 年 6 月,美國共有 634 座垃圾填埋場擁有填埋氣資源利用設施,其中約有四分之三為填埋氣發電項目。
4、我國垃圾填埋氣發電的市場空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現代化程度的增加,近年來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無害化處理廠數目、無害化處理能力及處理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基本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生活垃圾清運量的增加,增加了生活垃圾填埋場的負載量的同時,也催生了填埋氣治理和綜合利用的大量需求,為填埋氣發電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氣來源。
5、行業相關產業政策
(1)2019 年 10 月 30 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 年本)》,鼓勵農村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工程(沼氣工程、生物天然氣工程、“三沼”綜合利用、沼氣發電,生物質能清潔供熱,秸稈氣化清潔能源利用工程,廢棄菌棒利用,太陽能利用);鼓勵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工業有機廢棄物、有機污水污泥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大型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生產成套設備;鼓勵沼氣發電機組、沼氣凈化設備、沼氣管道供氣、裝罐成套設備制造。
(2)2018 年 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到 2020 年,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管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較好基礎、基本具備條件的地區力爭實現 90%左右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治理。
到 2020 年,實現所有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全覆蓋,基本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第一批分類示范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資源化利用和處理,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
(3)2017 年 3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
探索建立垃圾協同處置利用基地。統籌規劃建設生活垃圾終端處理利用設施,積極探索建立集垃圾焚燒、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垃圾填埋、有害垃圾處置于一體的生活垃圾協同處置利用基地,安全化、清潔化、集約化、高效化配置相關設施,促進基地內各類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利用、廢物處置的無縫高效銜接,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緩解生態環境壓力,降低“鄰避”效應和社會穩定風險。
(4)2017 年 2 月環境保護部、財政部關于印發《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重點在村莊密度較高、人口較多的地區,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理設施建設,包括垃圾箱、垃圾池等收集設施,垃圾轉運站、運輸車輛等轉運設施,以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經過整治的村莊,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 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70%。國家不僅對垃圾綜合處理提出了衛生填埋的要求,同時對垃圾填埋氣發電也進行了鼓勵。
(5)2016 年 10 月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因地制宜發展沼氣發電。結合城鎮垃圾填埋場布局,建設垃圾填埋氣發電項目;積極推動釀酒、皮革等工業有機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沼氣設施熱電聯產;結合農村規模化沼氣工程建設,新建或改造沼氣發電項目。積極推動沼氣發電無障礙接入城鄉配電網和并網運行。到 2020 年,沼氣發電裝機容量達到 50 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