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應力混凝土管樁行業利潤水平及發展趨勢(附報告目錄)
1、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發展歷程
混凝土樁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最早在 1920 年澳大利亞發明了離心法制作混凝土制品。1925 年日本引進了離心技術用于鋼筋混凝土管樁,并于 1934 年開始制造離心混凝土管樁(RC 管樁)。1962 年日本開發了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C管樁)后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在 1970 年開發了離心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目前在日本使用的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已占混凝土樁的 90%以上。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預應力混凝土管樁行業深度分析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管樁在我國的生產與應用最早出現于 20 世紀 60 年代,并于 80 年代中期以后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是預制混凝土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管樁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速發展過程。目前,我國管樁生產已形成工廠化、規模化作業,生產工藝漸已成熟,生產裝備與施工裝備已完全達到國產化水平,部分設備如管樁骨架焊接機、PC 鋼棒鐓頭機、離心機、管樁靜壓樁機等出口東南亞國家及地區,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隨著管樁生產技術的日益成熟、產品質量的日益提高,尤其是 PHC 管樁的迅速發展以及新規格產品的不斷推出,管樁已被廣泛的應用于多高層民用建筑、工業廠房、大型設備基礎、城市高架道路基礎、公路、橋梁、港口碼頭、機場、電力、冶金等工程中,是上述各領域的重要樁基材料。因產品體積大、重量重,運輸成本較高,受地域性限制較大。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產業鏈情況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我國管樁行業分布早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區域,隨著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長,產品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已廣泛分布于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安徽、河南、山東、湖北、北京、天津、廣西、云南等省市。行業的分布軌跡主要是自南向北,圍繞沿海沿江沿湖及軟土地帶發展,目前仍以廣東、江蘇、浙江以及上海最為密集。
1992 年我國正式制定產品國家標準:《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GB13476-1992),并于 1999 年和 2009 年對管樁標準進行了修訂,目前最新的國家標準為:《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GB13476-2009)。一些地方省市也分別依據前述國家基本規范及地方地質情況編制了各自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或方樁等地方產品標準。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預制混凝土樁經歷了開始從日本引進先進的產品、技術和工藝到獨立自主研發新產品和新工藝的快速發展階段,截至到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管樁產量最大、品種最多、規格最全、應用范圍最廣的國家之一。
2、預制混凝土樁行業發展概況
預制混凝土樁指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預制而成的樁類產品,按照外部形狀一般可分為管樁和方樁。從 2010 年至今,受到國內宏觀經濟波動及固定資產投資變化的影響,預制混凝土樁行業產銷量經歷了小幅波動,近幾年逐漸趨于穩定且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根據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發布的數據,2019 年預制混凝土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為 32000 萬米,同比增長 0.24%。全年新建混凝土預制樁生產廠家約30家左右;同時由于環保、節能政策實施力度加大,部分生產線因不達標而停產甚至關停退出市場,因此整體來看行業規模變化不太大。混凝土預制樁行業是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中集中度比較高的一個細分行業,CR10合計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0%左右,且近兩年出現集中度大幅提升的現象,大企業做強做大的步伐加快。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實施,預制混凝土樁行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部分企業及集團已在海外(如東南亞等)投資建設預制混凝土樁生產線,并與相關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國產預制樁生產裝備的出口量也大幅提升。
3、行業的利潤水平分析
總體來看我國預制混凝土樁發展較為成熟,行業利潤水平主要受上游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及市場供求狀況等影響,具體情況如下:
(1)市場供求關系對價格變化影響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作為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之一,其行業的需求基本由建筑業的發展和規模所決定,與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緊密相關。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穩中向好趨勢發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穩步擴增,建筑行業對各類混凝土與水泥制品需求隨之不斷增長,預制混凝土樁規模將隨著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整體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而增長。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是我國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撐產業,水泥制品在我國城鄉、工礦企業、農田水利以及能源、交通、通訊等工程建設中得到極為廣泛的使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已成為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材產品。近些年以來,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經濟增長較快,中國已成為全球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生產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與此同時,由于國家近年出臺了最嚴格的環保法規,行業內一些環保不達標的小企業被迫關停,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局部地區的供貨能力。受到供求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預制混凝土樁局部呈現了產銷兩旺的狀態。
(2)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動的影響
在預制混凝土樁的生產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產品成本 80%以上,部分樁型原材料占比接近 90%。受水泥、鋼材、砂石等價格波動的影響,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對產品的生產成本造成一定影響。但由于預制混凝土樁市場需求旺盛,對下游有一定的議價能力,能將部分上游原材料的漲價因素轉嫁至下游,因此行業利潤水平仍然可以保持穩定。
4、預制混凝土樁行業發展趨勢
預制混凝土樁產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預計未來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產量仍然會保持平穩增長,尤其是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產品。但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大力推進、國家制定“中國制造 2025”的發展戰略以及國家節能環保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本行業企業未來更應該對現有產品、原材料、生產工藝、裝備、工法等各個方面不斷進行升級與改造,使產品更加多樣化,材料綠色低碳化,生產工藝更加安全、高效、節能,裝備自動化,施工工法沉樁可靠而環保,不斷提高產能利用率和自動化水平。
(1)行業生產向自動化轉變
目前我國正力爭由制造大國發展成為制造強國轉變,以實現制造業整體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預制混凝土樁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驅動下,進一步提升行業整體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目前,本行業現有生產設備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但勞動強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工才能完成鋼筋籠的制作、混凝土的布料、脫模等工序,生產線整體自動化程度不高,而招工難也是行業生產企業面臨的最大困擾,實現生產設備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經過近些年的不斷研發和技術革新,行業內一些企業已開發了自動切筋與墩頭一體化、自動編籠機,自動張拉機,蒸汽自動監控裝置,懸掛式拆模裝置真空吊具,泵送喂料裝置等新裝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對工人數量的需求,但距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生產還有較大差距,未來將是行業的重要研發改進方向。
(2)產品發展新方向
根據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發展要求、現階段及未來的市場需求,預制混凝土樁行業呈現高性能(耐腐蝕)、高承載力以及能符合不同環境和工程結構要求的方向發展,使產品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
a、支護類預制樁
工程中基坑的支護原本多采用混凝土灌注樁加攪拌樁,或采用地下連鎖墻。針對基坑對抗彎性、抗剪性以及止水性的要求,現階段已開發出包括矩形連鎖樁、板樁等用于支護的預制混凝土樁產品。近年來,隨著河道維護工程中使用預制樁的項目逐漸增多,行業內技術人員積極研發了多種既能夠滿足基坑擋土和止水要求又能夠提高抗彎性和抗剪性的基坑支護類新產品,如行業內企業參考國外產品開發出 U 型板樁,同時一些公司也設計出 T 型板樁和槽型板樁。基坑支護工程使用預制樁產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優勢,又可節約工期,同時由于預制支護類樁是工廠化生產,產品質量穩定,性能可靠,預制支護類樁的使用前景廣闊。
b、耐腐蝕管樁
隨著應用領域和地域的不斷擴大,管樁產品如何克服復雜多樣的地質條件,尤其是具有腐蝕性的地質環境的問題為行業內眾多企業的技術研發提供了新方向。
(3)傳統管樁生產工藝不斷改良
隨著《國家環保法》的出臺以及 2017 年《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安全生產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頒布,這些政策的提出都對管樁行業傳統的生產和施工工藝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傳統工藝流程應當向更加安全高效、環保節能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本行業不斷提高產能利用率和自動化水平的發展目標。
a、“煤改氣”
我國的能源結構基本以煤為主,煤炭所占比重一直較大,因此燃煤鍋爐也一度在市場上地位顯著。但隨著我國近年來資源結構調整以及環境污染狀況,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加快解決我國燃煤污染問題,其中天燃氣鍋爐憑借著燃燒效率高、燃燒清潔、排放無污染等優勢,可以逐步取代燃煤鍋爐,此措施未來將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預制混凝土樁在生產過程中通常需要高壓釜進行高壓蒸汽養護,蒸汽耗量較大而現階段產生蒸汽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用燃煤鍋爐,因此大力推廣天燃氣鍋爐來代替燃煤鍋爐,探索、研究清潔生產技術是預制混凝土樁未來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之一。
b、“雙免”工藝
雙免工藝是指管樁產品不需要蒸汽養護即常壓蒸汽養護和高壓蒸汽養護,只需短期自然停放(3~7 天)即可達到使用要求的養護工藝。在近些年,行業技術人員嘗試通過改進減水劑、選用摻合料等方式,達到雙免養護工藝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大縮短了產品的養護時間。同時此工藝可完全取消對蒸汽的需求,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此外在氣候炎熱的南方,外界溫度可加快采用雙免工藝的管樁產品的出廠時間,該工藝也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4)新材料的應用
2017 年,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了《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節能低碳、綠色生態、集約高效的建筑用能體系,推動住房城鄉建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綠色發展的發展目標,因此如何解決建筑類基礎材料的綠色低碳化問題迫在眉睫。本行業可在減水劑、礦物外加劑、骨料等方向研發新材料,并充分利用工業副產品及廢棄物,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a、砂石骨料
預制樁粗骨料宜選用強度較高的花崗巖類或玄武巖類碎石,但由于地域不同及過度開采,優質的粗骨料資源越來越匱乏,未來可通過對尾礦加工進行展開研究。同時由于河砂資源因過度開采而頻臨匱乏,一些企業已開始探索使用人工砂部分或全部替代河砂用于管樁生產。
b、高效減水劑
現階段,行業內企業多采用萘系高效早強型減水劑來配制混凝土。但由于預制樁混凝土生產工藝的要求(混凝土離心前具有一定的保坍性)及使用需要(要求自身具有較高的混凝土強度),行業內技術人員已開展使用第三代高效減水劑—聚羧酸系高效減水劑。聚羧酸系高效減水劑對水泥有更好的分散作用,能大大提高水泥拌合物流動性和混凝土坍落度,同時大幅度降低用水量,符合節能低碳的發展。不過,在推廣使用中也發現,聚羧酸系高效減水劑對環境溫度與混凝土原材料要求較高,使用不當會加速混凝土坍落度損失,摻量過大則泌水或有緩凝作用。如何能夠使聚羧酸系高效減水劑更好地應用于產品生產中,還需要技術人員在以后作進一步深入研究。
c、礦物外加劑
近年來,由于國家環保政策加強,如何處理工業廢渣問題已引起行業技術人員的廣泛關注并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研究。例如將脫硫石膏、磷石膏、氟石膏等作為礦物外加劑應用于管樁混凝土的生產中,同時要充分考慮其膨脹性,再經過多次試驗確定其摻量,調整生產和養護工藝來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