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稱重行業前景及趨勢分析(附報告目錄)
1、行業概況
自20世紀以來,許多國家的道路運輸普遍存在超載現象。據調查,德國大型載貨車輛中超載車輛數量達到50%,日本達到20%,美國達到40%-60%。在此背景下,為治理超載超限運輸,避免車輛超載對公路的破壞,更好地貫徹“受益者負擔”原則,體現公平合理,各國開始對車輛超載檢測技術進行研究。稱重檢測產品由靜態的整車測量發展到了動態的軸重檢測,即WIM動態稱重(weigh-in-motion)。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6年動態稱重行業市場調研及投資趨勢分析報告》
動態稱重通過傳感器和數據處理儀器,用來測量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一輛行駛車輛的出現及其動態輪胎受力,計算車輛的重量、車速、軸距,確定車輛類型以及有關車輛的其他參數并且處理、顯示和儲存這些信息。
我國動態稱重研究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家加大對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投入,動態稱重市場發展迅速。2004年之前,動態稱重主要應用于超限檢測領域,后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在計重收費領域廣泛使用。設備主要安裝在國省道干線公路,大多依托超限檢測站構建;高速公路出入口處,用于超限車輛的檢測處理;有些城市已經在城市橋梁上安裝動態稱重系統,用于橋梁超載監測。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已有100多家企業從事動態稱重產品制造和銷售業務,不停車動態稱重設備類別較多,市場上主流設備主要分為石英式、平板式(軸重)及彎板式等大類。因市場需求增長迅速,受利益的驅動,各生產企業注重產品的銷售及新產品開發,售后服務人員配置不足且對配套軟件分析系統的研發重視程度不足。由此,不僅造成我國動態稱重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準確性及穩定性有待提高,更使得產品的附加值及利潤較低。
2、行業前景因素
(1)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
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交通運輸部《關于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加快推進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文件中,都明確規定了加大智能儀器儀表(動態稱重)、智能交通領域發展,鼓勵和支持擁有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基礎和優勢的產業園區發展產業集群。到2020年,基本形成目標一致、功能協調、運轉高效、有機銜接的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總體格局,交通運輸信息化普及程度大幅度提升,重點領域智能化發展取得突破,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整體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良好的政策環境對推進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實施方案》,“調整貨車通行費計費方式,從2020年1月1日起,統一按車(軸)型收費,并確保不增加貨車通行費總體負擔”,“封閉式高速公路收費站入口同步實施不停車稱重檢測”。高速公路根據上述方案調整計重收費方式后,將從入口杜絕超限超載車輛駛入高速公路。受此影響,國省道治超迎來巨大壓力。國內現有國省道治超檢測站數量較少,無法滿足目前治超需求。未來國省道治超應用將成為動態稱重行業新的發力點。同時,為了真正落實信用治超,實現良好的治超效果,建立治超聯網平臺是未來科技治超的發展方向。
(2)迅猛發展的公路建設
《2019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末,全國收費公路債務余額61535.3億元,比上年末凈增4621.7億元,增長8.1%。其中,高速公路58044.6億元,比上年末凈增4378.4億元,占債務余額的比例為94.3%。2019年度,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總收入5937.9億元。其中,高速公路5551.0億元,占比為93.5%。
公路計重收費是動態稱重衡器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公路里程的增加需要先進的監控、管理系統來進行資源綜合管理,這為動態稱重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需求。
(3)道路養護意識不斷加強,“治超”行動常態化
我國的公路里程大幅增長,高速公路里程已達世界第一,已達到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目標。未來,除公路里程的拓展外,會更加重視對現有公路的養護,“治超”行動即是重要體現。“治超”是指車輛超載超限治理。其中,超限是指汽車裝載超過公路對其的限值,主要研究的是車輛裝載與公路的關系,特別關注的是公路的正常使用。超載是指汽車裝載貨物時超過汽車額定載重量,對超載的核定,主要關注的是汽車性能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行車安全性。治超一直是我國公路運輸管理的重要內容,但由于管理部門職權劃分、地域限制及突擊式治理等模式的限制,治超效果不明顯。
2016年8月18日,交通部與公安部聯合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健全完善交通運輸和公安部門治超執法聯動機制,統一超限超載執法標準,嚴厲打擊公路貨車違法超限超載、強行沖卡等突出違法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實行“一超四罰”。“治超”呈現多部門聯動及治理行動的常態化趨勢。2017年11月9日,交通運輸部、公安部聯合出臺了《關于治理車輛超限超載聯合執法常態化制度化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對治超的原則、機制及保障措施都做出了明確規定,進一步帶動了高速公路入口治超、非現場執法治超等系統的需求。
3、行業主要發展趨勢
我國公路建設力度不斷增強,日益完善的政策法規、道路養護意識不斷加強。隨著“一超四罰”專項治理及“治超”行動常態化、科技進步等因素,有力推動了動態稱重行業的發展。
通過分析近年來動態稱重產品的發展情況及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可以看出行業總的發展趨勢是微型化、智能化、數字化、集成化;行業技術性能趨向是速率高、準確度高、穩定性高、可靠性高;行業功能趨向是稱重計量的控制信息和非控制信息并重的“智能化”功能;行業應用性能趨向于綜合性和組合性。
行業主要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1)微型化
傳統的稱重系統及整車稱重通常需要將車輛整體置于稱重器上,因此稱重器體積通常較大。而動態稱重中的稱重衡器需要安裝在道路上,受衡器自身體積的影響,安裝時需要將路面進行面積挖掘,然后將其埋在路面后再進行灌封。由此對路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為此,國內外各衡器制造商制造出的新型壓電式稱重設備具有體積小、高度低等特點,在安裝時僅需將路面挖開極小范圍,道路開槽工程量小,對路面結構破壞程度低,采用專用膠進行一次性澆注,通常2-3小時即可硬化,第二天即可通車。由此可見,動態稱重衡器具有向微型化、低高度方向發展的趨勢。
(2)信息網絡化
我國《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十三五”公路養護管理發展綱要》等文件指出,我國交通運輸要順應時代需求,建設智慧交通。交通運輸要素資源的數字化、行業管理協同化、運輸服務的智能化及信息服務便捷化水平穩步提高,即將邁入全面聯網、業務協同、智能應用的新階段。在智能稱重系統領域表現為稱重設備、智能聯網控制系統、嵌入式稱重軟件與綜合性稱重管理軟件的發展。稱重系統信息網絡化,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能維護稱重企業的利益。
高速動態稱重系統的網絡化為“互聯網+”路網管理、智慧交通等公路網管理及優化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一庫、一圖、一平臺”等路網管理智能化管理為稱重系統的智能化提供了動力。因此,動態稱重衡器向全程監控、各項核心業務系統集成、簡單操作及無人化管理方向發展。
(3)智能化
不同時代的衡器之間最根本的不同點在于傳遞重量信息的載體不同,據此可將衡器分為機械衡器(利用“力”作為載體)、電子衡器(利用“電量”)、數字信號衡器(利用“數字信號”)。智能電子稱重是指利用現場的電子衡器、抓拍設備、識別設備、檢測系統、輔助系統等外部設備獲取數據,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信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實現電子數據實時傳遞,并整合為信息數據包傳輸到數據處理系統,實現稱重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管理。其優點主要體現在可以完成稱重信號檢測和處理,邏輯上可進行自由判斷,能夠自我檢測和自我診斷,當出現偏差時,進行自我校正與補償。
(4)多功能與集成化
無論是高速公路計重收費還是“超載超限”管理對稱重衡器的要求除了十分準確的稱重功能外,還要具有監控功能、報警功能、信息統計、傳輸功能和網絡信息統計管理功能等。而傳統電子衡器只是簡單的具有稱重、計價、顯示、打印功能,無法滿足公路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要求。這就要求電子衡器與電子計算機聯網,使其實現一個完整的綜合控制系統,真正實現多功能、自動化管理。
(5)數字化
目前稱重傳感器大部分均采用傳統的數顯儀表作為稱重顯示器,其基本原理是激勵并接受來自應變電橋模擬電信號,進行二次放大,模數轉換,最后輸出數字量。因模擬傳感器傳輸的是模擬信號,極易受到干擾,因而信號傳輸線要越短越好,這就使得二次儀表要安裝在盡可能接近應變電橋傳感器的地方。因顯示儀表所提供的信號輸入口是固定的,其能連接的應變電橋數量是有限的。為解決上述問題,出現了將模擬信號就地轉化為數字信號的直接數字式稱重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