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藥物市場規模及發展機遇分析(附報告目錄)
1、消化系統藥物概述
消化系統疾病是一種較常見的多發病之一,總發病率占人口總數10%-20%,主要疾病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中以消化道潰瘍最為常見。
消化道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因潰瘍的發生和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發病初期的癥狀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如慢性或者周期性在胃區出現疼痛、胃脹、胃噯氣、反酸等,之后嚴重者則出現腹痛、黑便、嘔血等。現在醫學界具體的發病機理還在研究討論中,目前認為其與導致潰瘍的攻擊因子和粘膜的防御因子失去平衡有關。攻擊因子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反流的膽汁等;防御因子包括粘液屏障、粘膜修復功能等。造成消化道潰瘍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緊張、疲勞,飲食沒有規律,服用過多刺激腸胃道的藥物,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等。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消化系統藥物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
目前治療消化道潰瘍的藥物主要分2類,即降低胃酸藥(消弱攻擊因子),保護粘膜藥(增強防御因子)。其中降低胃酸藥出現在臨床主要以質子泵抑制劑和H2受體拮抗劑為主,這兩種藥物也是治療消化道潰瘍的主力,占有這個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保護粘膜藥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保護胃黏膜細胞的作用。
治療消化道潰瘍藥物的分類
資料整理:普華有策
2、、消化系統藥物市場規模分析
近年來,消化性潰瘍發病率逐年增加,消化系統藥物市場需求不斷攀升,2013-2019年我國城市公立醫院消化系統及代謝藥物的銷售金額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717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1,00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69%。
消化系統疾病屬于常見病,我國消化系統藥物規模較大。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飲食及作息不規律等因素引起各種消化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出現年輕化跡象。此外,消化道潰瘍的復發性較高,大部分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需要連續用藥。上述原因均給消化系統藥物帶來了持續穩定的市場需求。
3、發展面臨的機遇
(1)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國家醫療領域包括產業發展規劃、藥品流通質量管理、基層醫藥市場建立等在內的一系列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一方面加強了行業監管,有助于改善競爭環境,促進行業整合,實現醫藥制造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醫改的深化,政府逐步加大衛生投入,擴大基本醫療的受益面。這些舉措將會進一步擴大藥品需求市場規模,同時也為研發能力較為突出、質量控制較為有效的醫藥制造企業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契機。
(2)人口增長、老齡化加劇
人口基數下,我國社會人口的自然增長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趨勢推動了我國醫藥行業的剛性增長。
1)人口自然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2019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4.00億人,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隨著“二孩政策”,即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在各地政策落地情況以及現代家庭對生育觀念的轉變,一定程度上將促進新生兒數量增長的進一步加快,即便目前并未呈現上升趨勢,但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未來藥品需求仍將具備較快增長的前景。
2)人口老齡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54億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6億人,占總人口的12.6%,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老年人抵抗力弱、身體素質降低,是消化系統等疾病的高發群體,其健康狀況愈來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社會高齡化速度逐漸加快,對老年人疾病用藥及醫療保健需求將進一步提高。
(3)居民收入和醫療支付能力逐漸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比上年增長8.9%。2009年至2019年期間,我國人均衛生費用由1,314.30元增加至4,237.00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42%。隨著我國居民醫療衛生支付能力的上升,藥品消費能力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