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催化劑市場的國產化進程逐漸加快、前景廣闊(附報告目錄)
1、環保催化劑行業發展概況
狹義上,環保催化劑一般指的是直接或者間接處理有毒、有害物質,使之無害化或減量化的催化劑,如應用于尾氣處理和工業廢氣處理等污染排放控制的催化劑。廣義上,能夠改善環境污染的催化劑均可歸屬于環保催化劑的范疇,如應用于燃料電池等新型能源的開發、清潔燃料的生產等的催化劑。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環保要求日益提高,我國在環保催化劑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但由于我國對環保催化劑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對較晚,我國在新型先進環保催化劑的研發、生產和應用等方面較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許多先進材料和高性能催化劑生產技術被跨國公司長期壟斷。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中,機動車尾氣、工業廢氣凈化用催化材料等環保催化材料被列為重點應用領域急需的關鍵戰略新材料。
隨著我國環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強,我國環保催化劑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6年環保催化劑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可行性評估報告》
2、環保催化劑行業競爭格局
全球主要的污染排放控制催化劑廠商包括德國的巴斯夫、英國的莊信萬豐、比利時的優美科、日本的科特拉以及我國的貴研催化和中自環保等。全球環保催化劑市場集中度較高,巴斯夫、莊信萬豐和優美科共同占據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大多數市場份額。除中自環保外,我國主要涉足環保催化劑的廠商還包括貴研鉑業、威孚高科、艾可藍、凱龍高科等。
全球環保催化劑市場份額情況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3、環保催化劑產業發展趨勢
(1)環保催化劑市場的國產化進程逐漸加快
長期以來,我國環保催化劑市場被巴斯夫、莊信萬豐和優美科等外資環保催化劑巨頭所占據,主要因為環保催化劑技術門檻高,且其主要應用領域為尾氣處理,而歷史上我國的尾氣排放標準落后于美國、日本、歐盟等的排放標準,使得外資巨頭的技術和產品儲備往往領先國內排放標準一代及以上,并且實行嚴格的技術封鎖。因此,在我國歷次排放標準升級時,外資巨頭可依靠其已有的技術和產品迅速與下游客戶配套以占領市場份額,而我國催化劑廠商由于技術和產品長期落后于外資巨頭,議價能力弱且難以獲取頭部客戶或其較多采購份額,只能作為跟隨者并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產品追趕,國內催化劑廠商的技術、產品與外資巨頭的差距逐漸縮小,部分國內廠商的部分產品的性能已能夠比肩甚至超過外資巨頭同類產品,并在我國領先的發動機廠商的產品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我國尾氣排放標準的趕超使得外資環保催化劑巨頭相對國內廠商的先發優勢減弱,以中自環保、貴研鉑業、威孚高科等為代表的國內環保催化劑廠商的市場競爭力逐漸提升,環保催化劑市場的國產化進程將逐漸加快。
(2)尾氣處理催化劑的性能和性價比要求不斷提高
隨著全球范圍內對大氣污染治理重視度的不斷加強,尾氣排放標準持續升級并逐步向“零排放”的目標邁進,各類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不斷降低的同時排放標準所限制的污染物種類不斷增加。目前,國六排放標準相較國五排放標準已新增了顆粒物數量(PN)、氨氣(NH3)、氧化亞氮(N2O)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要求,未來將推出的歐七排放標準、國七排放標準亦可能新增甲醛(HCHO)、乙醛(C2H4O)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要求。
尾氣排放標準的不斷提高,要求尾氣處理催化劑的性能不斷提升,亦將導致尾氣處理催化劑的用量增加,提高車輛的制造成本。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下游廠商對尾氣處理催化劑的性價比要求不斷提升。在此情況下,催化劑廠商需持續進行關鍵催化材料的研發,通過開發新催化材料或研制新配方以提高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滿足不斷降低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和不斷新增的限制污染物種類,同時進一步提升催化劑的活性和耐久性,以降低催化劑中的貴金屬用量,從而降低催化劑的成本。
(3)應用于清潔能源汽車的環保催化劑需求持續上升
為加快大氣污染治理,我國在迅速推進尾氣排放標準升級的同時,大力支持天然氣、電動、燃料電池等清潔能源汽車的發展。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委《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中提出,加快天然氣車船發展,提高天然氣在公共交通、貨運物流、船舶燃料中的比重,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加快推廣重型天然氣汽車代替重型柴油車等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政策。清潔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將促進應用于清潔能源汽車的環保催化劑市場需求不斷上升。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2.0》,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目標為 2025年保有量達 10 萬輛左右、2035 年達到 100 萬輛。在此背景下,高性能、低貴金屬用量的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的需求不斷上升,低鉑催化劑技術已成為我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需重點攻克的關鍵瓶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