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慣性導航技術將迎來快速發展期(附報告目錄)
慣性導航與制導控制行業屬國家鼓勵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其涵蓋了光、機、電制造技術、精密測量、微小信號處理、微小誤差模型建立等關鍵技術,在軍事及民用各領域有廣泛應用,屬國家急需和重點扶持的產業。
1、產業鏈結構分析
慣性導航產業鏈的供給端主要分為器件制造、模塊組裝和軟件設計、系統集成三個層級。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電子元器件、慣性器件和其他參考信息設備;產業鏈中游主要包括信息采集處理模塊、測量單元模塊和衛星測姿模塊,以及對各模塊進行系統集成和軟件設計等工作;產業鏈下游即需求端,包括了軍用領域和民用領域的各大終端客戶。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慣性導航行業細分市場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慣性導航產業鏈結構圖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產業鏈上游慣性器件研發和制造難度大,價值也相對較高。目前我國在中低端陀螺儀層面已基本實現了國產化,部分高端陀螺儀仍依賴進口。
產業鏈中游主要根據下游客戶的需求,對上游器件廠商生產的標準化慣性器件進行慣性技術測試等相關工序,根據參數及目標工作環境調整慣性技術系統以對慣性器件進行糾偏、補償等,集成相關功能性芯片、基礎元器件等工序,并選用適當算法、參數,開發適合客戶行業及工作特點的軟件,最終集成為能夠讓下游終端用戶直接應用的慣性技術產品。
產業鏈下游面對行業客戶需求,滿足軍用、民用不同領域客戶對慣性導航系統性能的要求。慣性導航技術作為國防關鍵技術,是武器裝備信息化的主要支撐技術之一,是提高我軍作戰能力的關鍵因素。同時,隨著慣性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民用領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許多國家已將其應用到民用航空、船舶、地面車輛、大地測量、地質勘探、海洋探測、氣象探測、高層建筑、橋梁和隧道等諸多領域。
不同領域使用慣性器件的目的、方法大致相同,但對器件性能要求的側重各不相同。從精度方面來看,航天與航海領域對精度要求高,其連續工作時間也較長;從系統壽命來看,發射后無法更換或維修的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要求最高,制導武器對系統壽命要求最短,但須滿足長期戰備的高可靠性要求。
2、我國慣性導航技術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我國的慣性導航技術已有近 60 年的歷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落后到先進的發展歷程。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成功研制了液浮陀螺;70 年代,我國成功研制了平臺式慣導系統;80 年代末研制成功捷聯式慣導系統;90 年代開始研制基于光纖、激光陀螺的慣性導航系統;2000 年后,我國也逐步開始 MEMS 陀螺及其慣導系統的研制工作。
慣性導航技術是軍事領域最重要的核心通用技術之一,慣性導航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武器裝備的先進性。考慮到我國慣性導航技術與英法美等國家仍然有較大差距,而該技術對提升我國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實現精準的軍事打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將會長期增加慣性導航技術的研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