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附報告目錄)
1、我國公安信息化發展歷程
我國公安科技建設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萌芽。1950 年,公安部成立技術局,兩年后建制劃歸軍委總參謀部技術部。1960 年,公安部建立了第一家科學技術研究所。
改革開放后,伴隨科技興國戰略的實施,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設腳步不斷提速加快,組織分工日益細化、完善。1978 年,公安部成立科學技術局,主管公安科技和技偵工作;1983 年,公安部成立計算機管理和監察局,負責全國公安計算機信息系統建設及公安業務的計算機應用、培訓及計算機數據的監察工作;1989 年,公安科技第一次正式列入《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綱要》;1998 年,公安部信息通信局成立。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公安信息化產業全面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公安信息化建設加速推進。2003 年,“金盾”工程正式啟動。2005 年,公安部發布“3111工程”并迅速推進示范城市開展視頻監控項目建設,我國開始了“平安城市”的持續大規模建設。
2013年,引入云計算技術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顛覆了傳統信息化技術架構。2014年,探索應用大數據技術服務實戰,大數據技術向公安各業務領域全方位滲透。2015 年,主推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共享瓶頸,建成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數據成為戰略資源。2016 年,主抓綜合性平臺建設,推進合成作戰、視頻圖像聯網、警務綜合、移動警務、“互聯網+”等實戰性、支撐性平臺建設,技術與機制融合成為發展關鍵;同時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延伸到城鄉薄弱地區,努力實現城鄉視頻監控一體化,“雪亮工程”開始部署建設。2017 年,主抓系統整合,條線系統整合和信息深度應用實現質的提升;同年全國科技信息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科技信息化在公安工作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全局性地位,要求全國公安機關主動擁抱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時代。2019年5月,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出更多高質量的服務舉措,著力解決好群眾辦事難、辦事慢、來回跑、不方便等突出問題。
2、公安信息化行業邁入新階段
我國社會公共安全形勢整體穩定,但隨著經濟、社會、文化持續發展,社會開放性、動態性、流動性大大增強,社會治理的復雜性不斷攀升,各類風險隱患增多且呈現相互疊加、相互耦合態勢,各類違法犯罪、違反治安、交通事故等事件多發頻發,給社會造成了較大危害和損失。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安機關立案的刑事案件和受理治安案件合計近 1,500 萬起;交通事故發生 24.49 萬起,傷亡人數 32.17 萬人,直接財產損失 13.85 億元。
面對較為嚴峻復雜的治安形勢,以及警力的相對不足,傳統的“人防”存在工作量巨大、速度慢、效率低等問題,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公安實戰的需要。因此,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其在服務公安實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公安機關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術,實現了從“事后追溯”、“人防”、“汗水警務”為主的傳統方式向“實時監管”、“事前預防”、“技防”、“智慧警務”為主的智能化升級轉變。
3、公安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各地公安機關通過視頻監控系統、治安防控系統、集成指揮系統、大數據研判系統等建設,對人、車、地、物、事、網等治安要素進行精準管控,在交通管理、打擊犯罪、治安防范、社會治理、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積極促進了公安信息化建設的持續增長。2015- 2019年,我國公安信息化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年均增長率達14.2%。
2015-2019年我國公安信息化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