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骨修復材料行業市場規模分析預測及發展態勢(附報告目錄)
1、骨修復材料行業發展歷程分析
骨修復材料通常是指通過手術植入人體以修復骨骼缺損的器件和材料,屬于生物醫用材料。
早在 1668 年,動物來源的異種骨便被用于骨移植。異種骨來源廣泛,具有良好的骨傳導能力。但種屬間抗原的差異性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應,并具有傳播疾病、產生延遲愈合和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目前的異種骨主要取自牛骨,高溫煅燒等處理方式能夠去除異種骨的免疫原性,但會使其僅保留天然空架結構,而喪失了生物可降解性。
1820 年,自體骨首次被用于骨移植。20 世紀初,使用自體骨的骨移植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開展,自體骨開始成為骨移植臨床應用的“金標準”。但自體骨的骨量有限,難以滿足大規模臨床應用的需求,且會造成患者的額外失血與創傷,增加手術難度與時間成本,取骨部分存在潛在并發癥的風險。
1880 年,同種異體骨開始應用于臨床治療。經歷了長期發展后,同種異體骨已成為自體骨的有效替代品,并提取出了骨誘導能力更強的脫鈣骨基質。盡管來源較自體骨更為廣泛,同種異體骨仍然面臨來源有限的問題,難以滿足大規模臨床應用的需求,亦具有引起免疫排斥反應、傳播疾病、產生延遲愈合和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
由于天然骨修復材料存在上述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骨修復材料成為骨移植的新選擇。人工骨修復材料自 20 世紀50 年代起開始受到臨床關注,自 20 世紀 80 年代起開始得到快速發展,仿生程度逐漸提高,出現了品種繁多的材料,包括金屬材料(多孔鈦及鈦合金、鈦鎳合金、鉭金屬、不銹鋼等)、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陶瓷、硫酸鈣骨水泥、磷酸鈣骨水泥、生物玻璃等)、高分子材料(膠原蛋白、透明質酸、殼聚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氨酯等)、復合材料(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復合而成,通常是指無機材料與高分子材料復合形成的材料)、組織工程材料(上述骨修復材料通過納米工程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形成的材料)。
總體而言,骨修復材料的研究和發展趨勢具有從天然到人工、從單一到復合、從簡單到復雜的特點。
2、2021年骨修復材料行業市場規模分析及預測
2020年我國骨修復材料行業的市場規模為55.3億元,2016年至 2020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7.9%,遠超全球骨修復材料行業的整體增長水平,其中骨科骨缺損修復材料行業的市場規模為 28.6億元,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業的市場規模為15.2億元,神經外科顱骨缺損修復材料行業的市場規模為11.5億元;預計 2021年我國骨修復材料行業的市場規模將突破65億元。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骨修復材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評估報告》
2016-2020年我國骨修復材料行業細分市場規模分析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3、骨修復材料行業特點與發展態勢
截至目前,盡管針對骨修復材料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出現了較多品種的產品,但尚未出現一種骨修復材料在臨床應用療效方面可以取代自體骨。
近年來,隨著骨修復材料的發展,自體骨的臨床使用比例逐步下降。我國自體骨的臨床使用比例已由 2007 年的 81.25%下降至 2017年的 62%;而在醫療技術發展水平較高的美國,2017 年自體骨的臨床使用比例為45.51%,遠低于我國。
復合材料以及納米工程技術能夠改善單一材料的微觀結構、生物可降解性等特性,有望為組織工程材料的開發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通過在理想的支架材料上復合種子細胞、生長因子等誘導和促進骨組織修復的活性物質,有望產生在臨床應用療效方面能夠取代自體骨的人工骨修復材料。
支架材料作為種子細胞、生長因子等的載體是構成組織工程材料的中心環節;種子細胞、生長因子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但目前種子細胞在臨床應用上仍受到較多政策限制,臨床應用較少;生長因子在國外的臨床應用中曾產生部分問題,作為載體的支架材料的種類以及生長因子與支架材料的結合方式、生長因子的臨床使用劑量等關鍵問題還在研究和發展當中。人工骨修復材料未來的研發重點將是不斷優化支架材料的特性以及重點深入發展骨組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