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毫米波雷達產業鏈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附報告目錄)
1、車載毫米波雷達行業發展歷程概況
毫米波雷達是一種發射及接收毫米波段電磁波的設備,通過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毫米波可以測量物體的位置、距離和速度等信息,最初用在軍事領域,2000年左右進入車載市場。毫米波的工作頻率為24/76~81GHz,這個波段的電磁波在空氣中傳播距離較遠(至少幾百米),衰減比較小,抗干擾能力強,在雨雪霧霾沙塵暴等惡劣天氣一般都可以能正常工作。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車載毫米波雷達產業鏈發展競爭現狀及投資前景研究分析預測報告》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汽車電子發展與自動駕駛需求增加,毫米波雷達已成為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與自動駕駛的關鍵傳感器之一。為避免與其他設備頻段沖突,車載毫米波雷達需專屬頻段,以往各國對于車載毫米波雷達使用頻段混亂的情況使其發展受限,直至2015年世界無線通信大會(WRC-15),決議76至81GHz皆可用于車載雷達,為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
由于各國普遍上在77G開放較寬的頻段給車載毫米波雷達使用,因此這個頻段天然具有寬頻優勢,分辨率更高;77G波長短,因此體積可以做得更小,所以總體上來講77G的優勢比較大。
77G波段發展前景更好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2、毫米波雷達產業鏈發展現狀分析
毫米波雷達產業鏈主要分為三部分:上游涉及雷達射頻前端(MMIC 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FPGA)、高頻 PCB 板和控制電路等硬件以及后端軟件算法;中游涉及成品毫米波雷達的生產;下游主要是汽車整車廠、車路協同經營企業等。
整體而言,MMIC 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高頻 PCB 板等環節主要是外資供應商把控,不過國內 24GHz/77GHzMMIC 等關鍵技術也在不斷獲得突破:意行半導體自主研發的 24GHz SiGe 雷達射頻前端 MMIC 套片實現了國內該領域零的突破,并已經實現了量產;上海加特蘭微電子 17 年發布了國內首款77GHz CMOS 車載毫米波收發芯片,而在 PCB 板持續發力的生益科技、滬電股份也有望近幾年實現高頻 PCB 板的產業化。
基于 CMOS 工藝的毫米波雷達具有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顯著降低功耗和成本的優點,或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技術。CMOS 工藝的毫米波雷達國外公司有飛思卡爾、德州儀器、英飛凌等,國內企業主要是上海加特蘭微電子公司,既是全球首家量產 CMOS 毫米波雷達收發芯片的公司,亦是亞洲第一家通過車規認證的 77GHz 毫米波雷達芯片公司,成功實現了導入前裝車輛并量產。
目前 DSP 芯片和 FPGA 芯片處于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DSP 芯片的主要供應商有英飛凌、亞德諾半導體以及意法半導體,FPGA 芯片的主要供應商為賽靈思、阿爾特拉、美高森美等。
目前高頻 PCB 板的主要供應商有羅杰斯、施瓦茨、Isola、松下電工等國外企業以及我國的生益科技、滬電股份,但兩家公司離真正實現產業化仍有一定距離。
3、汽車毫米波雷達市場發展趨勢
由于汽車毫米波雷達關系駕駛者生命安全,為保障其工作穩定、正常、可靠,需要對毫米波雷達、雷達裝車后的性能和功能進行仿真和測試。
隨著自動駕駛級別的不斷提高,毫米波雷達會以其優良的性價比和穩定的工作性能,在對價格敏感的L2及以下級別的車輛中得到廣泛應用,并不會受到激光雷達的影響(近5年內激光雷達的價格仍會遠遠高于毫米波雷達)。預計,單車車載毫米波雷達數量從L1級別的1~2個(前視側視)增長到L2+級別的3~5個(前視側視,環視四個),達到車輛周圍的全覆蓋;單個毫米波雷達的價格從2020年的平均91美元降到2025年的平均42美元。2020年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為38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的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可達92億美元,CAGR為16%。2025 年國內毫米波雷達需求將達到 4259 萬顆,假設平均單價 420 元,對應市場空間為 179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