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行業發展規模及發展趨勢預測(附報告目錄)
1、海水淡化行業發展趨勢
水資源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和“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隨著沿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沿海形成了一批鋼鐵、石化等產業園區、示范基地,高耗水行業呈現向沿海集聚的趨勢。
與此同時,沿海部分地區存在地下水超采和水質性缺水嚴重等問題,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急需尋找新的水資源增量。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理想條件下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
2、海水淡化工程規模
2016 年 12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發布《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提出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島、產業園區和西部苦咸水地區等重點領域和電力、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大力推進海水利用的規模化應用,開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島、示范園區等的建設,推廣可復制的海水利用典型模式。2017年 7 月,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發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將海水利用業、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列為“十三五”海洋經濟重點培育壯大的海洋新興產業。2017 年 1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 版)》,將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產業列入“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產品目錄。
受益于陸續出臺的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戰略規劃以及產業政策,海水淡化行業近年來的工程規模和數量均保持持續增長趨勢,預計未來也將作為重要的工業生產及生活用水來源,保持良好的發展趨勢。
截至 2018 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 142 個,工程規模 120.17 萬噸/日。其中,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 36 個,工程規模 105.96 萬噸/日;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 41 個,工程規模 12.95 萬噸/日;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 65個,工程規模 1.26 萬噸/日。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海水淡化行業發展現狀與投資前景趨勢預測分析報告》
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情況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3、海水淡化技術應用情況
反滲透(RO)、低溫多效(MED)和多級閃蒸(MSF)海水淡化技術是國際上已商業化應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我國已掌握反滲透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關鍵設備研制取得突破,相關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截至 2018 年底,全國應用反滲透(RO)技術的工程 121 個,工程規模 82.56 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 68.70%;應用低溫多效(MED)技術的工程 16 個,工程規模 36.92 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 30.72%;應用多級閃蒸(MSF)技術的工程 1 個,工程規模 0.60 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 0.50%;應用正滲透(FO)技術的工程 1 個,工程規模 0.05 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 0.04%;應用電滲析(ED)技術的工程 3 個,工程規模0.045 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