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藥物行業市場需求、規模及發展趨勢預測(附報告目錄)
1、腫瘤藥物行業市場需求情況
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根據新生物的細胞特性及對機體的危害性程度,又將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其中惡性腫瘤具有生長迅速、侵襲性高、易發生轉移等特點,對人體危害極大,即通常所稱的癌癥。
我國惡性腫瘤患者人數多,發病、死亡數持續上升,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 2200 億元人民幣。我國癌癥患者人數從 2014 年的 384.4 萬人增加到 2018 年 428.5 萬人,預期到 2024 年將增加到 498.6 萬人。
在各類高發病率的癌種中,肺癌、肝細胞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為我國發病率居前五的癌種。其中,我國腫瘤患者最多的癌種是肺癌,新發病例超過80 萬人/年;其次為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細胞癌,每個癌種新發病例均超過 40萬人/年;乳腺癌新發病例約 30 萬人/年。
由于目前癌前篩查普及不足,臨床用藥相對國外落后,以及我國大多居民收入水平無法支付昂貴的腫瘤治療藥物,因此,我國癌癥患者在生存率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隨著癌癥患者人數的持續增長以及我國對醫療衛生水平需求不斷增長,預示著我國對有效的腫瘤治療藥物有廣闊的市場需求。
2、腫瘤治療方式發展歷程
近二十年來,腫瘤治療領域突飛猛進,從傳統的手術、放射治療和化療,發展到分子靶向藥物和最近幾年的免疫療法。化療藥物、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成為應用最廣的腫瘤治療藥物類型,使腫瘤治療近年來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最初的腫瘤治療方式,手術治療能夠用于一部分惡性實體瘤,然而卻無法應用于轉移性惡性腫瘤和血液癌癥,且手術切除給病人造成較大身體創傷,亦存在術后復發問題。化療藥物及放射治療帶來了癌癥療法的第一次變革,它們的出現為更多的癌癥適應癥帶來了可及的療法。化療藥物的典型作用機制是干擾細胞周期,延緩或徹底阻止腫瘤細胞生長。化療藥物是一種系統性腫瘤治療藥物,雖然目前仍廣泛用于各種腫瘤,但其副作用嚴重,在晚期癌癥治療方案選擇時由于病人身體狀況較差,難以承受嚴重副作用而受限。放射性療法則是利用高強度的射線定點殺傷腫瘤,其治療手段僅限于實體腫瘤,且對已發生轉移的腫瘤治療效果有限。
自 2000 年初以來,靶向治療藥物(如小分子藥物和單抗)的開發取得巨大突破,極大地改變腫瘤治療選擇。靶向藥物往往通過干擾或阻斷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的特定細胞內信號通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或干擾腫瘤生長的微環境。
近年來,隨著對機體特異性抗腫瘤免疫、腫瘤免疫逃逸機制及免疫治療新靶點的深入了解和認識,細胞免疫治療已逐漸成為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并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方式,主動免疫治療是利用患者自身腫瘤抗原激活針對腫瘤的直接免疫效應,被動免疫治療主要激活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生物活性因子、單克隆抗體等。
最近幾年,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以 PD-1/PD-L1 抗體為代表的單克隆抗體,通過干擾“免疫檢查點”使機體和免疫系統恢復其發現及控制腫瘤細胞生長、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在多個瘤種的臨床試驗中獲得成功,迅速成為腫瘤治療方案中的重要選擇。同時對腫瘤微環境進行調節以抑制腫瘤的研究亦取得長足進展。腫瘤微環境是指除了腫瘤細胞以外的炎癥細胞和和腫瘤間質中其他細胞物質共同構成的微環境。研究表明腫瘤微環境具有促腫瘤效應,包括釋放各種細胞因子形成免疫抑制微環境、誘導腫瘤免疫耐受/逃逸及治療抵抗,或者上調蛋白酶降解黏附分子、去除生長屏障、促血管生成和上皮間質轉化等增強腫瘤浸潤轉移。
雖然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均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單藥治療仍然存在療效的局限性,目前多項臨床試驗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腫瘤藥物的聯合用藥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開發合適的聯合治療組合將是未來發展一個重要方向。
未來腫瘤治療呈為多藥聯合的趨勢,即通過多藥的多種作用模式和機制治療腫瘤,包括靶向腫瘤微環境、癌細胞信號傳導過程和全身免疫系統。
3、腫瘤藥物發展現狀及市場規模分析
(1)全球腫瘤藥物發展現狀及市場規模分析
目前,全球約有 700 多家公司正在開展抗癌藥物的臨床研發。僅 2018 年,處于研發后期的藥物管線數量從 2017 年的 711 個增長至 2018 年的 849 個,增長率為 19%,且相比 2013 年,增長了 63%。此外,90%以上的腫瘤后期研發管線是小分子靶向藥物和生物制品靶向制劑。縱覽整個研發管線,共有涉及 60 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近 450 種熱門免疫療法,98 種新一代生物療法(細胞治療、基因治療、核苷酸療法)和 80 多種作用機制的聯合免疫療法。這些療法覆蓋了幾乎所有的腫瘤類型。
全球腫瘤藥物市場增長迅速。全球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由 2015年的 832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165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4.7%,高于全球總體醫藥市場的增長率。2021-2026年間,預計全球腫瘤藥物市場將按10%的年均增長。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抗腫瘤藥物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發展戰略研究分析報告》
2015-2020年全球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及增速分析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2)中國腫瘤藥物發展現狀及市場規模分析
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 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死亡均呈持續上升態勢。
雖然我國醫藥行業理論市場規模巨大,但是受技術、資金、人才、政策等因素限制,國內腫瘤藥物市場仍以進口藥和化療藥物為主,上市的創新藥也多為Me-too、Me-better 藥物。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創新藥品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在數量還是創新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中國腫瘤藥物市場 2014-2018 年復合增長率為 12.8%,2018 年達 1,575 億元,占藥品總銷售額 10.3%。預計于2023 年達到 3,168 億元。
4、腫瘤藥物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全球范圍內腫瘤患者數目以較快速度不斷增加,因此全球和國內的腫瘤藥物市場均將繼續增長。此外,國家產業政策將治療惡性腫瘤藥物產業作為重點發展行業,對抗腫瘤藥物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長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在腫瘤藥物方面,目前國際上新藥推出頻率加快,尤其是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藥物加速發展。此外,基于腫瘤的復雜發病機制和多信號通路交叉的特點,采用聯合療法來治療腫瘤與傳統的單一療法(只使用一種藥物或方法)相比,往往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亦減少。
隨著創新藥企持續創新的研發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腫瘤藥物市場結構將會從以進口藥和創新水平較低的 Me-too、Me-better 藥物轉向創新水平較高的首創藥物(First-in-class)和同類最優(Best-in-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