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設備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預測(附報告目錄)
國外鋰電設備行業起步較早,1990 年日本 Kaido 公司研發成功第一臺方形鋰離子電池卷繞機,1999 年韓國 Koem 公司開發出鋰一次電池卷繞機和鋰一次電池裝配機,在鋰電設備的發展過程中,日韓的技術水平一直處在較為領先的地位。
目前,鋰電池行業整體產業鏈重心已轉移至亞洲,市場份額主要由中國、韓國和日本占據。日本鋰電池產業發展偏重于動力鋰電池,而韓國鋰電池產業受本國 3C 數碼電子品牌韓國三星、韓國 LG 等廠商的影響,3C 數碼與動力電池齊頭并進。近年來,中國動力鋰電池和 3C 數碼鋰電池正在逐步擠占日韓企業市場份額,在全球市場份額在穩步上升。
1、我國鋰電設備行業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為 1997-2002 年,我國鋰電設備起步階段,該階段國內幾乎沒有專業的鋰電設備制造商,且以手工生產為主,生產效率較低。電池生產廠商嚴重依賴進口,進口設備雖然性能較好,但在價格、操作系統和售后服務方面存在不足,且出口至我國的設備機型相對落后,我國鋰電設備制造商和相關研究院開始合作研發出了第一代鋰電池制造裝備,為我國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階段為 2003-2006 年,3C 數碼產品、電動玩具、軍工等鋰電池新應用領域的崛起使得鋰電池需求大增,生產廠商也逐步放棄了手工為主的生產模式轉而采用半自動化、自動化裝備,更多的企業加入鋰電設備行業,部分企業從日本等國聘請專家,國內已出現首批鋰電設備制造企業,此時設備的技術水平還相對較弱,電池廠商仍需要進口國外設備。但該階段我國鋰電設備開始出口海外,標志著我國鋰電設備制造水平開始得到國際客戶的認可。
第三階段為 2007 年至今,隨著海外鋰電巨頭在我國投資設廠,以及我國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鋰電池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該階段,國外進口設備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電池生產廠商的要求,首先是國外進口設備對原材料的質量要求較高,部分國產原材料無法在進口設備上使用;其次是進口設備價格昂貴,交貨周期較長,且基本按照單一電池型號設計,由于國內鋰電池行業,型號變換頻繁,致使進口設備使用率不高。國內一些鋰電設備廠商抓住契機,在充分借鑒國外鋰電裝備制造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并生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鋰電制造設備,并率先轉向全自動化控制、可實現大規模穩定生產的鋰電池裝備研發與制造,使國產鋰電池裝備向國際水平發展。
鋰電設備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實現功能,現在關注更多的是設備的精度、安全性以及生產的一致性。鋰電設備將向著高精度、高效率、系列化以及全自動生產線方向發展。鋰電設備制造行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無明顯季節性、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等特征。
2、鋰電設備行業市場規模分析及預測
我國鋰電池設備產業鏈在前端、中端、后端以及整線方面都涌現了一批頗具實力且具有民族品牌的制造商,部分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受益于下游產業擴張、設備自動化率和國產化率提升等利好因素,鋰電設備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0 鋰電池設備市場規模達287億元,預計 2026年達544億元。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2-2027年國內外鋰電設備行業投資前景專項報告》
2016-2020年我國鋰電設備行業市場規模及增速分析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3、鋰電設備行業發展趨勢
鋰電設備制造緊隨鋰離子電池市場需求的發展而發展,隨著鋰離子電池市場應用的拓展以及對其性能要求的提高,鋰電設備制造也將面臨著更大的技術突破。
隨著 3C 數碼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容量和性能要求的不斷提升,儲能電池、動力電池對鋰離子電池功率需求的不斷增長,鋰電設備制造行業應下游行業需求的發展,必須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研發水平和技術實力、提高設備的工藝水平和自動化程度,以滿足下游鋰離子電池對大容量、大功率、高性能、高穩定性等需求的不斷增長。
以目前市場增長趨勢最明顯的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為例,其對鋰離子電池的需要主要是大倍率、循環次數高、壽命長要求,如新能源汽車用鋰離子電池往往需要上千個電芯串聯成電池組以保證能量的供應。因此每個電芯標準的統一、性能的穩定對電池組的性能和質量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動力電池領域,生產設備的技術水平、自動化程度將會對電芯的生產工藝、質量控制以及電芯標準的統一、性能的穩定和成組后的效率的提升發揮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鋰電生產設備的技術提升和質量控制是下游鋰離子電池工藝改進和性能提升的重要基礎,也是鋰電行業及以鋰電應用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