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行業發展特征及國內外重點企業
1、行業特征
(1)行業的周期性
農機行業的發展主要受農業生產周期、宏觀經濟周期、相關產業政策周期和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因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然而,由于近年來政府對農機行業的支持力度逐漸增強,產業政策對農機消費起到正向刺激作用。同時,雖然農機出口市場受國際經濟周期影響較大,但由于出口市場規模占我國農機市場總規模的比例很小,因此國內農機市場需求受宏觀經濟周期的影響相對較弱。綜上,國內農機行業發展周期主要受農業生產周期和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2-2028年農業機械行業市場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2)行業的區域性
農機的市場需求具有明顯的區域性,主要由以下原因導致:
① 農作物的區域性
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包括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地形條件等都不盡相同,農作物的分布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例如:水稻主要集中在南方和東北地區,小麥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玉米主要集中在東北和黃淮海地區,油菜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農作物的區域性導致各個地區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
② 地理環境
針對相同農作物而言,不同地理環境下需要不同類型的作業機械。以玉米收割機為例,相較于西南山地玉米區和南方丘陵玉米區,平原玉米區具有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的特點,因此對玉米收割機需求較大。
③ 農藝不同
農業機械作業對農藝的配合有較高的要求,而不同地區的農藝特點往往具有較大差別。比如在北方地區使用的玉米收割機,在黃淮海地區就可能難以滿足作業要求,主要原因是各地區農藝不同使玉米植株的生長特點有所差異,玉米顆粒的含水量也存在較大差別。
2、農業機械產品平均更換周期變短
(1)補貼政策推動農機產品平均更換周期變短
近年來,國家為推動綠色農業、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鼓勵和引導用戶將不符合排放標準和安全標準的農業機械以舊換新、升級換代。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行,使農業生產者購買農機產品的成本下降、購買意愿增強,進而使農機產品的平均更換周期變短。2020 年 3 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商務部頒布《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對用戶報廢老舊農機給予適當補助。
農機報廢更新補貼由報廢部分補貼與更新部分補貼兩部分構成,報廢部分實行定額補貼,單臺農機報廢補貼額原則上不超過 2 萬元;更新部分補貼標準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相關規定執行。《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實行使報廢農機裝備的置換成本進一步降低,未來農機產品的平均更換周期可能會進一步縮短。
(2)農業生產方式改變及用戶需求多樣化促進農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
隨著國家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戶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業機械正朝著大型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趨勢發展。用戶對于農機產品的需求也不再僅僅停留于“性價比高、耐用”的層面,而是對機械的先進、適用、舒適、節能、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農機產品技術升級和更新換代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綜上,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用戶需求的升級也帶動了農機存量更新需求的上升。
(3)聯合收割機與拖拉機的實際更換周期短于國家規定的使用壽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收割機禁用和報廢技術條件(NY/T 1875-2010)》及《拖拉機禁用與報廢標準(GB/T 16877-2008)》有關規定,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的報廢年限為 12 年,大型和中型輪式拖拉機報廢年限為 15 年。上述使用壽命為國家規定的強制報廢年限,但實際生產應用中,農業機械的使用壽命主要由產品質量、使用強度和作業量決定。
調查顯示,同一用戶購買拖拉機產品的時間間隔短則 2-3 年,長則 5-6 年,整體來看,拖拉機的實際平均更換周期在 4-5 年左右;同一用戶購買聯合收割機的時間間隔短則 2-3 年,長則 4-5 年,整體來看,聯合收割機的實際平均更換周期在 3-4 年左右。對于以跨區作業為主的聯合收割機,由于需要在農忙季節進行高負荷作業并保持較高的作業效率,用戶經常在使用 1-2 年后即置換新機。綜上,聯合收割機與拖拉機的實際更換周期度短于國家規定的使用壽命。
3、行業內主要企業情況
(1)世界主要農業機械制造企業
當前,全球農業機械制造行業已形成巨頭規模化競爭和中小企業專業化競爭并存的局面。行業內主要的巨頭包括美國的約翰迪爾公司、凱斯紐荷蘭全球、愛科集團、德國的克拉斯農機公司和日本的久保田株式會社,具體情況如下: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整理
(2)我國主要農業機械制造企業
國外農機企業憑借其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成熟的產品和富豐的生產管理經驗,占據了中國高端農機市場的主導地位,在高技術附加值、高利潤率的產品領域形成了競爭優勢。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國農機企業在高端產品領域奮力追趕,國內規模較大的農機企業包括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沃得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機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星光農機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