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行業發展驅動因素及面臨的宏觀政策風險
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項目指以畜禽養殖糞污和農林廢棄物等具有零碳屬性的生物質資源為原料,依托厭氧發酵生物技術開發生物質資源,生產沼氣供能源化利用,包括提純生物天然氣、清潔發電、供暖或可進一步探索用于制氫、制醇;并產生沼液、沼渣可供種養結合還田利用和有機肥制造。
我國農林有機廢棄物資源廣泛,是重要的生物資資源,包括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剩余物、畜禽養殖剩余物、林業生物質資源、城鄉有機廢棄物等。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是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廢棄物利用方式豐富,主要存在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等路徑。具體細分市場發展情況如下: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1、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行業驅動因素
(1)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工業化生物質能產業大有可為
生物質能是世界公認的零碳可再生資源。從藍天保衛到清潔取暖、從“煤改電、煤改氣”到“煤改生”的延伸,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新形勢下,生物質能迎來了行業發展新機遇。生物質能是通過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水通過光合作用形成,可通過各種轉化技術轉換生物質原料獲得國民經濟中所需的能源,實現碳平衡。
具體而言,規模化沼氣工程一是可避免甲烷無序排放:沼氣能源利用過程會將甲烷轉化為單位溫室效應更低的二氧化碳,并避免露天填埋甲烷無序排放;二是可替代化石能源:沼氣能源利用替代了化石燃料利用,抵消了化石燃料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三是可提升土壤固碳:有機固廢綜合處理后用于有機肥料還田利用,增強了農田固碳減排效果。
生物質能產業減排降碳潛力較大。我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立足于農林剩余物綜合利用,通過對有機廢棄物資源進行科學處置、有序利用,轉化為電能、熱能、沼氣、天然氣、甲醇等多種能源類型,實現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3060 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1顯示,預計到 2030 年,生物質能各類途徑的利用將為全社會碳減排超過 9 億噸;到 2060 年,將實現碳減排超過 20 億噸。
生物質能產業是農業農村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農村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可有效杜絕農村焚燒污染空氣、拋棄污染水源和田地,減少腐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改善人居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與此同時,生物質資源來源廣泛,生物質能產品多元化,可以促進貧困地區綠色循環農業發展,并為農村提供品質較高能源,是惠農富民與精準脫貧,助力農村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有效手段。“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生物質能源產業大有可為。農業農村部已經明確將沼氣作為以農業農村生物質能為基礎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協同推進包括農業農村生產和生活各領域的節能減排固碳工作,并組織有關機構正在研究制定農業農村部門“雙碳”工作路線圖、時間表以及建立各種檢測、核查、交易等方面的標準與機制等。
(2)我國生物質資源量豐富,發展空間較大
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以畜禽糞污、秸稈為主,生活廚余垃圾為輔。《3060 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數據顯示,我國 2020 年度主要生物質資源年產生量約為34.94 億噸,生物質資源作為能源利用的開發潛力為 4.6 億噸標準煤。其中,畜禽糞污(不含清洗廢水)總量達到 18.68 億噸;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約為 6.94 億噸;生活/廚余垃圾清運量為 3.1 億噸。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生物質資源產生量有望保持不斷上升趨勢。
生物質發電方面,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發展迅速,其中沼氣發電是生物質發電的重要利用模式之一。目前,生物質發電在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比重呈逐年穩步上升態勢。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1 年,全國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容量 808 萬千瓦,占全國新增裝機的 4.6%。截至 2021 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 3798 萬千瓦,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 28.34%;總發電量達 1,637 億千瓦時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上升至 6.6%。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數據顯示,沼氣發電新增裝機容量 14 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 89 萬千瓦,累計發電量 37.8 億千瓦時。
生物質天然氣方面,我國生物天然氣產業隨著政策力度支持,發展步伐加快。2019 年,十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2030 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將超過 200 億立方米的發展目標。根據《3060 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分析,如果到 2060 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能達到 1,000 億立方,可緩解我國天然氣緊張局面,碳減排量貢獻將超過 3 億噸(基于替代燃煤),碳減排量相對可觀。
總體來說,盡管我國生物質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率仍然相對較低。《3060 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數據顯示,2020 年,畜禽糞污沼氣利用糞污總量占糞污總量的 11.30%;秸稈燃料化利用量占可收集資源量 12.71%;生活/廚余垃圾垃圾焚燒量占清運量的 46.13%;生物質資源的能源利用量相當于 4.6 億噸標準煤,占生物質資源年產生量 13.17%。
對比歐洲發達國家,我國生物質能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據《3060 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資料顯示,德國 2020 年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為 1,040 萬千瓦,發電量約為 510 億千瓦時,占德國總發電量的 9.2%,其中沼氣發電量約為 330 億千瓦時,占生物質能發電量的 64.70%;西方工業國家 2020 年度有 15%的電力來自生物質發電,超過 1 億家庭使用生物質發電產生的電力。對比歐洲發達國家的現況,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0 年度中國生物質能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僅為 1.79%,我國的生物質能源利用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3)生物質能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推動行業降本增效
我國生物質能產業深化發展轉型升級過程中,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項目收益改善是關鍵,將推動項目投資建設加速并實現生物質能產業可持續發展,有效發揮生物質能自身優勢。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行業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及技術推動行業持續降本增效兩方面。
1)我國政策推動沼氣行業轉型升級,邁向專業化、市場化高質量發展道路
我國沼氣行業專業化分工顯現,產業鏈配套逐步成形,在投資運營、技術研發、設備制造、EPC 總承包、沼渣與沼液有機肥推廣應用方面培育出了一批骨干企業,過去沼氣“小、散、亂”局面得到扭轉。
我國沼氣行業持續轉型升級,規模化發展趨勢明顯。2019 年,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下發《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產業要走工業化、商業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發展方向。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統計,我國目前建成大型沼氣、生物天然氣工程 7700 余處,年產沼氣量 13.7 億立方米,其中,規模化生物天然氣項目數量超過 20 個,年產氣量超過 3 億立方米。
生物質能產業良性發展離不開市場化道路。長期以來,政府補貼一直是綠色能源行業的重要利潤來源,2021 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2021 年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2021 年生物質發電中央補貼資金總額為 25 億元,較2020 年增長 67%。上述方案明確 2021 年新開工生物質發電項目需要通過競爭性配置享受補貼,其中競爭配置項目補貼總額為 5 億元。雖然市場化建設過程短期內或引發行業陣痛,但項目盈利質量將更受重視,長期有望助推產業持續降本提效,長期推動行業高效發展。
碳排放配額和其衍生出來的全國碳交易市場有望拓寬生物質能項目收入來源,優化生物質能項目盈利能力。2021 年,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提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生物質能供熱及發電等項目均可開發 CCER,并在全國碳市場參加交易,為生物質能項目帶來一定收入彈性。
2)技術創新帶動行業降本增效,關鍵在于沼氣開發效率提升和高值化、多元化能源利用
技術創新是生物質能行業降本增效的根本支撐和推動生物質能產業加發展的源動力。唯有持續技術創新、降本增效,生物質能行業方能行穩致遠。規模化沼氣項目包括厭氧沼氣開發和沼氣能源利用兩大環節,產業技術創新亦主要圍繞厭氧開發產氣效率提升和多元化、高值化利用兩大方向展開。
生物質厭氧沼氣開發水平提升空間較大,產氣效率提升和系統穩定性提高是提升市場認可度并獲取客戶信任的關鍵,受到工藝技術、核心設備材料等因素的影響。此外,沼液沼渣的消納亦會對規模化沼氣工程項目產業推廣產生影響。若存在耕地有限等因素無法按預期實現就地還田利用,將會影響生物質沼氣項目產業化推廣。
生物質能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利用為生物質能項目提升盈利空間提供解決思路。我國各地生態環境、區域資源、能源市場需求各異,因地制宜選擇生物質能利用方式是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宜氣則氣、宜熱則熱、宜電則電,在推進有機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的同時,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高附加值利用。
其中,生物質沼氣甲烷制氫產業化發展有望成為生物質能高附加值利用新的突破口。沼氣的主要成分為有機化合物甲烷(CH4),隨著溫室氣體減排和轉化意識的提升,將甲烷還原成單質的氫(H2)是科研領域投入的重要課題。在研究加大投入、產業技術日趨成熟的背景下,沼氣制氫等技術創新有望加快發展,將成為國家達到雙碳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助力。
2、宏觀經濟及行業政策變化的風險
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行業的客戶一般為能源投資企業或大型養殖企業,較為重視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業主方投資意愿與國家環保發展政策、生物質資源利用產業政策、農村能源轉型政策落地情況等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此外,宏觀經濟變化影響大型能源企業的新建能源項目的投資意愿。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行業下游的客戶多為政府部門及其下屬或授權的國有性質主體,其環保支出主要依靠于各級政府部門對當地環境保護方面的財政性資金支出。因此,國家宏觀經濟環境與政策影響著環保設施的投資力度,也直接影響著政府部門付款進度。如果未來宏觀經濟增速趨緩、相關政策對行業的支持力度下降或環保政策出現調整,將會對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企業業績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咨詢《2022-2028年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咨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