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用行業概述及規模分析、發展前景、競爭格局、供需分析
1、皮膚病的流行病學分析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成。發生于人體皮膚、粘膜及皮膚附屬器的疾病統稱為皮膚病。在醫學上,皮膚病是有關皮膚的疾病,指皮膚(包括毛發和甲)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后,其形態、結構和功能均發生變化,產生病理過程,并相應地產生各種臨床先后表現。
皮膚覆蓋整個體表,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同時也是機體接觸外界的第一道生理屏障,當這個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時,就可能發生感染。皮膚具備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維護機體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常皮膚每平方厘米約有 6-8 萬個細菌。細菌與皮膚病關系十分密切,可以引起感染性病變(如毛囊炎、膿皰瘡、癤及丹毒等),亦可于治療后創面繼發感染而影響傷口愈合,感染后的皮損可能出現疼痛、瘙癢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皮膚病中,皮膚感染與過敏性皮炎占大部分,此外也包括伴有退行性變化的老人性皮膚病和皮膚癌等,另外需注意因藥物治療疾病而引起副作用的各種皮膚障礙。據估計,中國人皮膚疾病患病率高達 40%-70%,所致健康壽命損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四。從嬰幼兒到老齡人口,濕疹、痤瘡、蕁麻疹、銀屑病、皮膚腫瘤等皮膚疾病對全生命周期造成不同程度的疾病負擔。我國人口多,皮膚病患者也多。皮膚病是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如麻風、疥瘡、真菌病、皮膚細菌感染等。皮膚病種類繁多,大約有 1,000 多種,其中銀屑病(牛皮癬)、白癜風、紅斑狼瘡為三大皮膚病。此外,常見的皮膚病病種還有皰疹、酒渣鼻、膿皰瘡、化膿菌感染、疤痕、癬、魚鱗病、腋臭、青春痘、毛囊炎、斑禿、脫發、嬰兒尿布疹、雞眼、雀斑、汗皰疹、螨蟲性皮炎、濕疹、灰指甲、硬皮病、皮膚瘙癢、脫毛、黃褐斑等。依據致病因素可將皮膚病作以下分類:
①真菌病:常見的有手腳癬、體股癬及甲癬(灰指甲)。
②細菌性皮膚病:常見的有膿皰瘡、癤、癰、毛囊炎、丹毒及麻風。
③病毒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皰疹。
④節肢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
⑤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⑥過敏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及多型紅斑;藥物反應,如服用磺胺、肌注青霉素過敏。
⑦物理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曬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雞眼。
⑧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瘙癢癥、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癥。
⑨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常見的有銀屑病(牛皮癬)、單純糠疹及玫瑰糠疹。
⑩結締組織疾病: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及皮肌炎。
?皰疹性皮膚病:常見的有天皰疹、類天皰疹及掌跖膿皰病。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里爾黑變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發黑子病、顏面-頸部毛毛囊性紅斑黑變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皺部網狀色素異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風、無色素痣、離心性后天性白斑、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癥、貧血痣等。
其中,黃褐斑(Melasma)是一種慢性難治性色素沉著性疾病,表現為淡褐色或深褐色的面部對稱性色素增加,常見于亞洲或深膚色人種中(Fitzpatrick Ⅲ-Ⅵ型),尤以育齡期婦女多見。黃褐斑對稱分部于面部,以顴頰部、前額及頦部為主,一般不累及眼瞼、口腔黏膜、毛發生長部位,皮損為大小不一的褐色彌漫性色素斑,不高于皮膚表面,皮損表面無鱗屑,患者常無自覺癥狀。黃褐斑屬于難治性色素性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主要與紫外線、遺傳、內分泌、甲狀腺、肝炎和光毒性藥物等相關。
?角化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毛囊角化病。
?皮脂、汗腺皮膚病: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及臭汗癥。
?寄生蟲、昆蟲、動物性皮膚病。
?毛發、甲皮膚病:多毛癥、脫發、脂溢性脫發、腋毛癬、皮脂溢出癥、斑禿、老年白發、精神緊張性白發病、少白頭、漏斗部毛囊炎、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甲板營養不良、甲凹陷癥、甲板縱裂、甲層裂癥、脆甲癥、橫溝甲、厚甲癥、鉤甲、甲剝離癥、杵狀甲、點狀甲、甲外傷、甲周腫痛。
?遺傳性皮膚病。
?各種疣;扁平疣,尋常疣,跖疣,肛周生殖器疣等。
?其他:多發性癤腫、手足脫皮癥、老年瘙癢、妊娠皮膚瘙癢、川崎氏病(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足菌腫、夏令癢疹、胼胝(老繭)、凍瘡、多形性日光疹、唇炎、粟丘疹(粟粒疹)、皮贅、瘢痕、皮膚枯萎癥、肉芽腫性皮膚松弛癥。
2、皮膚病常用的藥物劑型特征
①溶液:是藥物的水溶液,主要作濕敷用。有清潔、散熱、消炎及促進上皮新生的作用。適用于有滲出的急性皮炎、濕疹、二度燙傷后皰潰破的滲液面或有小片糜爛、潰瘍的皮膚損害。常用的有 2%-4%硼酸溶液,0.05%黃連素溶液,0.02%高錳酸鉀溶液等。
②洗劑:即水和粉的混合制劑,用前應充分振蕩混勻。有散熱、干燥、消炎、止癢的作用。適用于急性皮炎無滲出者。常用的有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
③酊劑和醑劑:為藥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非揮發性藥物的乙醇溶液為酊劑,如 2.5%碘酊。揮發性藥物的乙醇溶液為醑劑。酊劑或醑劑涂于皮膚后,乙醇揮發,溶于其中的藥物均勻地分布在皮膚表面,發揮其藥理性能。破損皮膚及口腔周圍忌用。常用的有止癢醑劑、癬藥水等。
④冷霜制劑:是皮膚科最常用的一種制劑,常用的冷霜制劑,除了加有止癢藥物的止癢霜劑(如必舒膏)、防止皮膚水分蒸發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見的就是各類皮質類固醇類激素霜劑(如膚輕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膚樂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于激素冷霜制劑的廣泛應用,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如過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劑,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膚萎縮、多毛、毛細管擴張,以及色素沉著,而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長期、大面積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劑會造成皮質類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柯興氏綜合征(如肥胖、滿月臉、血壓增高、糖尿等)。
⑤軟膏:為藥物與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質混合制成的均勻的半固體外用制劑。油脂性基質常用凡士林及羊毛脂。有保護、潤滑、軟化痂皮的作用。軟膏的滲透作用較乳膏強,藥物易于深入吸收,對某些角化、慢性皮膚病(如斑塊型銀屑并重度皸裂等)其效果要優于冷霜制劑,適用于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等的治療。有滲出的急性期皮損則不宜用軟膏。常用的軟膏如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軟膏、芥子氣軟膏、復方多粘菌素 B 軟膏等。
⑥乳膏:指藥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狀液型基質中形成的均勻的半固體外用制劑。由于基質不同,可分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乳膏的滲透性較好,又易于清洗,是目前最為常用的劑型。適于亞急性或慢性皮炎、濕疹等。
⑦硬膏、涂膜制劑:這是近年來改良的外用藥制劑,把藥物加入膠布或薄膜制劑中,涂用后薄膜與外界空氣隔絕,便于藥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藥物損失的弊端。適于慢性、局限性皮膚損害,有毛部位不宜應用。常用的制劑如膚疾寧、紫歸治裂膏、氫可涂膜、療膚膜等。
⑧搽劑:指藥物用乙醇、油或適宜的溶劑制成的溶液、乳狀液或混懸液,供無破損皮膚揉擦用的液體制劑。
3、中國皮膚病用藥市場規模
皮膚病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病,患病率高達 40%-70%,發病率較高,且有些皮膚病不易根治,治愈后易反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也在不斷改變,大氣污染日益嚴重,以及年輕人養成晚睡甚至通宵、高油高脂飲食的習慣,導致皮膚病發病率不斷提高。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基于皮膚病的疾病特點,我國皮膚病用藥市場以外用藥為主,2017 年至 2021年,外用藥占比均在 85%以上。內服皮膚病用藥以中成藥為主。
在臨床使用中,皮膚病通常需要使用外用藥進行治療,因此外用途徑在皮膚病用藥市場中具有天然優勢。2017 年至 2021 年,我國皮膚外用藥市場的成長性優于皮膚病用藥整體市場,復合增長率達7.69%,2021年市場銷售額達208億元。
因為我國皮膚病多為感染(細菌、真菌等導致)、濕疹、過敏等,所以皮質激素和抗真菌藥在我國皮膚病用藥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在市場中分列前兩位。市場份額超過 10%的亞類還有其它治療皮膚病藥物、創傷和潰瘍用藥以及皮膚病用抗生素和化療藥。
軟膏劑是傳統的外用劑型,可以覆蓋、保護受損傷的皮膚,減少皮膚刺激,大部分類型的皮膚炎癥都能適用,因此我國皮膚外用化學藥以軟膏劑較為常見。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咨詢《2022-2028年皮膚病用藥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同時普華有策咨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