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附報告目錄)
1、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狀況
(1)在國家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推動下,中小煤礦和落后產能相繼被淘汰
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推動下,煤炭行業落后產能加速出清,一批安全保障程度低、環保設施落后的中小煤礦相繼被淘汰。尤其是 2016 年以來,煤炭行業按《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 號)》要求,加快退出資源枯竭、安全保障程度低、環保質量不達標的煤礦和長期停工停產的“僵尸企業”,并在 2018 年底提前完成“十三五”8 億噸去產能目標任務。由于普遍生產效率低、技術裝備水平低、安全保障程度低,30 萬噸/年以下煤礦成為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從“去產能”到“優產能”的關鍵。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中國煤炭行業市場調研及“十四五”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同時,在經歷了多年的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后,全國煤礦數量由本世紀初3.7 萬處減少到 2019 年底的 5,268 處,全國煤礦事故年死亡人數由上世紀末的9,506 人下降到 2019 年的 316 人。未來,煤炭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將進一步推進。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2020 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指出,國家將持續推進煤炭上大壓小、增優劣汰,合理有序釋放先進產能,實現煤炭新舊動能有序接替和有效轉換。到“十四五”末期,煤礦數量將壓縮至 4000 處左右。
(2)在經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我國煤炭產量及消費量已逐步回暖
近年來,受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我國煤炭產量及消費量均出現了先降后升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3 年-2016 年,我國原煤生產量從 397,432 萬噸降至 341,060 萬噸,煤炭消費量從 424,426 萬噸降至388,820 萬噸;2016 年開始,煤炭生產量及消費量均明顯回暖,至 2018 年,我國原煤生產量回升至 369,774 萬噸,煤炭消費量回升至 397,452 萬噸;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2019 年和 2020 年全國原煤產量分別為 38.5 億噸和 39 億噸,較 2018 年持續增長,2019 年我國煤炭消費量為39.76 億噸,與上年度煤炭消費量基本持平,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由此可見,在經歷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短期陣痛后,我國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均已逐步回暖,預計未來煤炭消費量還將進一步增加。
(3)近年來煤炭價格震蕩上漲,煤炭行業景氣指數穩步上行
從煤炭價格來看,2015 年末以來,我國煤炭價格震蕩上升,全國綜合煤炭價格指數從 125.10 上升至 2020 年末的 172.90。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同時,隨著煤炭產銷量的日益提升及煤炭價格的逐步上揚,我國煤炭行業景氣指數也穩步上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 年 12 月,我國煤炭開采及洗選業景氣指數為 62.00,至 2020 年末該指標已上升至 117.00,行業景氣度近年來穩步上升,目前處于較高水平,行業較為景氣。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4)近年來煤炭行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我國煤炭行業集中度嚴重偏低,產業發展布局不合理,這與我國經濟布局、在全球市場競爭力不相適應。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是有效化解煤炭行業散、亂、弱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當前我國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近年來,煤炭企業戰略性重組步伐明顯加快。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合并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山東能源與兗礦集團聯合重組成立新山東能源集團,中煤能源兼并重組國投、保利和中鐵等企業的煤礦板塊,山西省戰略重組成立晉能控股集團和山西焦煤集團,甘肅省、貴州省、遼寧省分別重組成立甘肅能源化工投資集團、盤江煤電集團、遼寧省能源集團,煤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未來,國家將持續推進煤炭上大壓小、增優劣汰,合理有序釋放先進產能,實現煤炭新舊動能有序接替和有效轉換。到“十四五”末期,我國將培育 3 至 5 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組建 10 家年產億噸級煤炭企業。
(5)為了保障安全生產,提高生產效率,煤炭企業對于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開采設備的需求日益增加
《關于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在煤礦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重點是以機械化生產替換人工作業、以自動化控制減少人為操作,大力提高企業安全生產科技保障能力。
《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煤礦智能化水平,促進我國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要將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與現代煤炭開發利用深度融合,實現煤礦開拓、采掘(剝)、運輸、通風等過程的智能化運行。
因此,加快在煤炭生產企業中普及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大力發展智能化開采,是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工程,促進煤礦安全生產的必要手段。而隨著煤炭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及產業政策的支持,大型煤企為了保障生產安全、提高生產效率,對于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需求快速增加。
2、煤炭行業發展趨勢
(1)煤炭開采朝智能化方向發展
根據《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發展,并明確了煤礦智能化發展的 3 個階段性目標:
到 2021 年,建成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礦,初步形成煤礦開拓設計、地質保障、生產、安全等主要環節的信息化傳輸、自動化運行技術體系,基本實現掘進工作面減人提效、綜采工作面內少人或無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礦固定崗位的無人值守與遠程監控;
到 2025 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形成煤礦智能化建設技術規范與標準體系,實現開拓設計、地質保障、采掘(剝)、運輸、通風、洗選物流等系統的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協同運行,井下重點崗位機器人作業,露天煤礦實現智能連續作業和無人化運輸;到 2035 年,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構建多產業鏈、多系統集成的煤礦智能化系統,建成智能感知、智能決策、自動執行的煤礦智能化體系。
(2)煤炭開采朝清潔生產方向發展
自從動篩跳汰機這一機械排矸設備成功問世以來,就淘汰了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對塊煤排矸主要靠人工手選揀矸的落后方法。但是,這種煤炭井下開采后和矸石一同運至地面進行分選的洗煤方法浪費了大量的運輸、升井的成本。分選后的矸石堆積成山,占用了耕地等土地資源;此外,矸石中含有的大量硫化物等大量有害成分和化學物質,不但容易發生自燃事故,而且有害物質可以進入大氣、土壤、地表、地下水,造成環境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
近年來,政府部門加大了對矸石污染的管理力度并出臺相應的治理政策。2014 年 12 月,我國對《煤矸石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進行修訂,一方面規定禁止建設永久性煤矸石堆放場(庫),另一方面明確提出煤炭生產企業要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開采方式,煤炭和耕地復合度高的地區應當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開采技術,其他具備條件的地區也要優先和積極推廣應用此項技術,有效控制地面沉陷、損毀耕地,減少煤矸石排放量。同時,該文件進一步強調煤矸石綜合利用應當堅持減少排放和擴大利用相結合,實行就近利用、分類利用、大宗利用、高附加值利用,提升技術水平,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機統一,加強全過程管理,提高煤矸石利用量和利用率。
我國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是當年重點工作之一,并要求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煤炭行業將進一步倡導和深化“綠色開采”理念,要求朝著清潔生產方向發展。這將對煤矸石井下充填開采技術和設備等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和更大規模的需求。
總之,煤炭產業作為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將繼續朝著安全、智能、清潔開采方向發展;煤炭消費需求將繼續維持高位,煤炭依然是我國的主體消費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