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劑行業競爭格局及面臨的機遇挑戰(附報告目錄)
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的發展與高分子材料的發展有高度的關聯性。隨著高分子材料的不斷涌現及對于高分子材料特殊性能需求的不斷增加,幾乎每一種高分子材料的每一種性能都依賴相對應的化學助劑實現。高分子材料性能和化學助劑使用種類之間呈現明顯的關聯關系,高分子材料要求實現的性能越優越、越復雜,其需使用的化學助劑種類就越繁雜。
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發展的復合化、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經濟發展對于高分子材料要求的提高,新材料技術和化工產業的不斷進步,高分子材料所需的化學助劑和添加工藝也趨于復雜,高分子材料制造商出于產品質量、工藝控制、成本管理、環境管理等因素考慮,對一站式直接解決材料助劑添加問題的個性化產品需求不斷上升。隨著高分子材料應用要求的日趨復雜化,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龍頭企業根據自身技術優勢和經營特點,按照高分子材料規格、工藝以及終端應用不同需求,將不同助劑成分集成于一個無塵顆粒或復合配方助劑包中,使得客戶一次添加并完成材料性能問題的完整解決。
從行業競爭格局看,國內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行業起步晚,行業集中度較低,且單個企業規模較小,和國際同行業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市場占有率較低。而國際同行業企業憑借歷史積淀,憑借原料、規模、技術優勢以及與國際大型高分子材料制造商長期合作關系,在全球市場份額上占據優勢。近些年,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崛起,國內部分高分子材料助劑企業經過多年來不斷地研發投入、技術積累及市場開拓,正在逐步縮小與國際同行業企業的差距,并在國際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一定的話語權。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抗氧劑行業細分市場調研及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
1、行業競爭格局
相對而言,國內企業在抗氧劑領域起步較晚、行業集中度不高、單個企業規模較小,在產品質量、研發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而國際廠商憑借起步較早、技術和規模優勢,在全球市場中占有優勢。但是,隨著國內包括抗氧劑在內的塑料助劑研發能力的逐漸提升,以及經濟增長帶來的市場容量快速擴張,國內抗氧劑企業正呈現集聚化發展態勢,規模企業數量快速增加,目前已經形成了環渤海灣、長三角的抗氧劑產業集群。
具體國內廠商方面,目前還很少有生產酚類、有機亞磷酸酯類和含硫類等種類齊全的規模化企業。國內企業規模較大、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包括山東省臨沂市三豐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極易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營口風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其抗氧劑產能均在 10,000 噸/年以上。
具體國際廠商方面,生產抗氧劑的老牌知名企業則有汽巴精化(已被巴斯夫收購)、松原集團、圣萊科特、艾迪科等,其中多數均擁有酚類、有機亞磷酸酯類和含硫類等完整的塑料抗氧劑生產線,但受制于環保和勞動力成本問題,松原集團、圣萊科特等均已在我國境內設廠。
2、抗氧劑行業發展趨勢
日益涌現的各種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帶動抗氧劑朝著定制化、多功能化、可反應型、高分子量化、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調研整理
3、行業發展的機遇
(1)國家產業政策扶持
抗氧化劑作為重要的塑料助劑,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受到政府部門越來越多的重視,《關于加快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制造2025》、《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 年度)》等政策文件明確了行業未來發展思路,并將其列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抗氧化劑企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環境。
(2)下游產業的快速增長為本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汽車、建材、家電、電子等領域應用不斷加強,塑料制品行業呈現了較快的發展態勢,市場需求總量不斷增加,也帶動了對抗氧劑的需求。近幾年,我國塑料制品年產量已超過 8,000 萬噸,但是,我國塑鋼比 30:70 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50,更遠低于發達國家美國的 70:30 和德國的 63:37。隨著我國人民消費能力的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投入和內需擴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塑料制品行業和塑料助劑行業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對塑料等領域相關產品質量的關注,行業標準也逐步提高,以往不添加助劑、添加少量低效能助劑的產品隨著行業標準的提高將會越來越失去市場。目前,我國添加了塑料助劑的改性塑料消費量僅占全部塑料消費量的 10%,遠低于全球 20%的水準。這在客觀上直接增加了我國包括抗氧劑在內的塑料助劑的需求,推動了抗氧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3)環保升級,推動行業整合
目前我國環保形勢非常嚴峻,國家節能減排的要求不斷提高,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對企業提出了更嚴格的監管要求。另外,“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政策陸續實施以及輪胎綠色化浪潮的興起,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工藝成為塑料助劑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環保高壓的態勢下,環保治理不達標、運營不規范的中小企業將面臨減產、停產甚至破產,而以風光新材為代表的產能規模大、環保治理規范的助劑企業將會迎來發展機遇,環保趨嚴將進一步推動高分子材料助劑的行業整合。
4、行業發展的挑戰
(1)行業集中度低,競爭格局有待進一步整合
我國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行業的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大多數助劑生產企業規模較小,發展戰略不清晰,產品附加值較低,產品同質化情況嚴重,無法滿足下游行業客戶的差異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高分子材料助劑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整體競爭力,行業競爭格局有待于進一步的整合。
(2)跨國同行業巨頭對中國市場的不斷進入
隨著我國市場的快速發育,各個同行業巨頭紛紛采取收購、合資、獨資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或擴大在華投資規模。如 2014 年 9 月圣萊科特國際集團收購雅寶集團的抗氧化劑以及相關業務,包括其位于上海市金山區的生產廠;2011年松原集團參股唐山百孚化工,重點發展硫代酯類抗氧化劑。這些跨國企業的不斷進入對我國民族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產業發展構成挑戰。
相比國際企業,國內抗氧劑企業相對實力較弱,很少有同時覆蓋受阻酚類、胺類、亞磷酸酯類及含硫類的抗氧劑生產線,同時技術研發投入相對不足,與巴斯夫、松原等國外知名企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仍需進一步提升。
5、入本行業的主要障礙
(1)人才壁壘
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行業為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優秀的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企業需要大量的具備精細化工產品研發和高分子材料應用技術開發經驗的優秀研發人員,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同時,在我國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行業發展現階段,專業技術人才仍屬緊缺資源,而面對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行業高效化、復合化、環保化各類技術的不斷快速發展,合理的人才梯隊和人才儲備構成進入本行業的人才壁壘。
(2)技術壁壘
抗氧化劑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行業的技術發展主要依賴于生產廠家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和積累經驗,改善生產工藝,提高產品性能和生產效率。作為典型的化工行業,技術經驗的改進不僅產生于實驗室階段,更重要的是在大規模生產的過程中對工藝和流程的經驗性控制,這種技術通常以非專利技術的形式存在于一線生產技術工人和研究人員的經驗中。
抗氧劑的下游塑料行業在生產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個性化的要求,比如要求復配抗氧劑以達到最優效果。有技術優勢和豐富生產經驗的抗氧化劑生產企業能夠根據下游企業在生產試用中的反饋結果配置個性化的配料方案,而沒有技術積累,只是簡單模仿式生產的抗氧化劑企業無法實現上述與下游企業的良性互動。
部分市場先入者,通過自身多年的不斷積累和自主研發,已經積累了以多項發明專利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對于潛在進入者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壁壘。
(3)資金和規模壁壘
由于國內外塑料企業以及下游的汽車、建材、家電、醫藥等生產企業在發展綠色產品和提倡清潔生產技術的同時,其產業技術升級步伐加快,對抗氧化劑產品質量、清潔生產工藝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促使抗氧化劑生產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在技術、設備、人才等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對于抗氧化劑企業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則在市場競爭中將處于弱勢甚至被淘汰出局。
企業規模方面,抗氧劑屬于高分子材料必備添加劑,其產品質量直接影響到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性能,生產規模太小的廠商不但很難得到客戶的訂單,而且由于采購規模、生產規模較小,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會居高不下。此外,能否在大批量生產的基礎上保證抗氧劑產品核心指標的一致性也是客戶考察的關鍵性指標,小規模廠商或產品一致性不足的廠商難以被主流市場認可,這也構成了行業進入的規模壁壘。因此,資金和規模是本行業的重要壁壘。
(4)產業鏈壁壘
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合成中需要采購多種精細化工中間體,這些中間體產品普遍具有相當的專屬性,規模化的供應商并不多。如果不能有效獲得中間體供應商的支持,就無法正常開展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的生產。
行業領先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已經打通了從苯酚到烷基酚再到抗氧劑的完整工藝合成鏈,實現了關鍵中間體的自給自足,享有產業鏈協同的巨大優勢,保障了抗氧劑產品的規模化生產。
(5)環保壁壘
我國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倡導化工生產的“生態綠色化”,根據 2015 年修訂實施的《我國環境保護法》,要求企業優先使用清潔能源,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設備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精細化工行業內企業面臨較高的環保要求,需要不斷加大節能環保投入,引進先進的生產裝備,不斷優化、提升工藝技術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使擬進入該行業的企業面臨較高的環保壁壘。
(6)銷售渠道壁壘
由于抗氧化劑下游客戶分散且遍布各地,完善的營銷渠道是企業規模化生產銷售的必要保障,也成為國內抗氧劑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成熟的銷售渠道不僅是產品銷量的有力保證,也是貫徹企業營銷策略的有效平臺,更是與國際知名企業抗衡的重要砝碼。現有廠商對市場渠道和銷售渠道進行了充分的鋪設和掌控,新進入者在短時間內很難建立起自己的銷售渠道,從而喪失快速有效占領市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