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行業發展態勢及面臨的機遇挑戰(附報告目錄)
1、汽車電子行業概況
近年來,汽車電子行業呈現出智能化、網聯化、集成化等的新發展趨勢,促使傳感器等關鍵部件需求日益增加及數據總線技術關鍵技術逐漸普及。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1-2027年汽車電子行業細分市場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1)汽車電子智能化。
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在汽車上的廣泛使用促使現代汽車技術更加智能化,“人、車、環境”之間的智能協調與互動愈發頻繁。
汽車控制系統智能化體現在能夠主動協助駕駛員實時感知、判斷決策、操控執行上,其中“感知能力”的獲取依賴于傳感器和互聯網提供的駕駛環境信息,電控單元通過算法軟件處理傳感器信號,分析判斷駕駛員的動作意圖,分析車輛自身狀態和駕駛環境,最終發出控制指令,執行層根據控制器的指令協助駕駛員操控汽車。汽車電子智能化這一趨勢在自動駕駛系統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汽車電子的智能化,促使其所需要的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傳感器種類、數量不斷增加,并且在性能上要求其具備較強的抗外部電磁干擾能力,在嚴苛的使用條件下仍能保持高精度。
(2)汽車電子網聯化。
越來越多的電子系統在汽車上不斷應用促使汽車電子技術功能日益強大的同時,也導致了汽車電子系統的日益復雜化,車載電子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共享和各個系統間的功能協調變得愈發重要。利用總線技術將汽車中各種電控單元、智能傳感器、智能儀表燈聯接起來構成汽車內部局域網,各子處理機獨立運行,控制改善汽車某一方面的性能,同時也為其他電子裝置提供數據服務,實現各系統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汽車網絡總線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望實現數據間的快速交換與高可靠性,進一步降低成本。
(3)汽車電子集成化。
單一的機電一體系統已滿足不了汽車電子技術發展的需要,系統與系統之間的一體化集成逐漸被提上議程。基于網絡化的基礎,集成控制系統是指通過總線進行網絡通訊實現傳感器和系統的信息共享,通過控制器實現各個子系統的協調和優化,從而保證車輛行駛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汽車電子集成化除了能加強系統性能,還能達到降低系統總成本的目的。
2、行業發展態勢
(1)需求增長導致規模擴大
汽車電子行業的市場需求與汽車整車的產量及汽車配置級別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一方面在全球汽車產業汽車產銷量穩步增長的帶動下,全球汽車電子市場需求也出現了快速增長,特別是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汽車普及率、滲透率逐年提升,帶動了上游汽車電子行業市場需求的爆發;另一方面,隨著汽車普及率的提高,消費者對汽車駕駛的安全性、舒適性、功能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推動了汽車配置級別的整體提升,也帶動了以傳感器為代表的汽車電子產品需求的增長。
正常情況下,低配置的普通代步汽車一般安裝十幾個或數十個傳感器,而隨著消費者要求的不斷提升和市場競爭的深入,汽車整車廠商對汽車配置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目前我國市場最新款的中高檔汽車普遍安裝上百個甚至幾百個傳感器,帶動了整個汽車電子行業出貨量的快速增長。預計未來五年內,全球汽車的增量市場規模將不斷增長,汽車產業的整體配置級別也將不斷提升,相應配套的汽車電子行業市場需求規模也將持續增長。
(2)國產品牌崛起
我國汽車電子行業整體處于相對開放和市場化的競爭環境,行政干預較少,既有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有不同背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下,不同企業采取了不同類型的競爭策略,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一般通過二級零部件的本土化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而我國本土汽車電子生產企業則通過逐步強化技術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不斷縮小與外資競爭對手的差距。
2009年以前,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特別是一級配套供應商市場)主要被國際巨頭控制,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德賽西威、華域電子、均勝電子以及豪恩電子等為代表的國內汽車零部件廠商群體迅速崛起,競爭實力不斷提高,部分優質內資企業已經具備了與汽車整車廠商同步開發的能力,逐步開始進入整車廠商的全球采購體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3、面臨的機遇
(1)國家產業政策扶持
根據我國于2009年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及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領域之一;工信部等十二部委于2013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生產規模,與整車生產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化生產。在之后的數年間,陸續出臺了《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車輛智能管理)》等法規,指明了汽車未來智能化、網聯化和集成化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政府大力倡導依托汽車產業的發展,提升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利用國內外資源,建立完善的汽車零部件工業體系,提升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為汽車零部件行業(特別是汽車電子行業)的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汽車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自動駕駛進入高級階段,催生了對車載傳感器的更高需求
汽車駕駛的智能化和無人化將演變為顛覆汽車產業的重大變革,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支持汽車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的發展。以美國為例,從2009年的《美國創新戰略》到2013年的Safety Pilot項目的順利進行,再到2015年無人駕駛技術測試之城Mcity的對外開放,美國已經將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的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擺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在美國的帶動下,英國、荷蘭、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國家紛紛跟進,出臺政策推動汽車駕駛的智能化和無人化。
工信部于2015年12月發布的《車聯網發展創新行動計劃(2015-2020年)》提出推動車聯網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組織開展車聯網試點、基于5G技術的車聯網示范,把汽車駕駛的智能化相關要求更加細化。汽車駕駛的智能化和無人化需要依賴以汽車電子為載體的視頻技術,傳感技術的發展、汽車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汽車電子技術的革新是實現汽車駕駛的智能化和無人化的重要前提,隨著全球各國汽車智能駕駛、無人駕駛政策的逐步細化和行業技術進步的加快,汽車電子行業將迎來新的增長極。
(3)全球汽車市場處于歷史高位,市場空間廣闊
作為汽車制造業的上游行業,汽車電子業所處的汽車零部件行業與汽車產量及更新換代周期密切相關。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緩和,全球汽車產量穩步增長,2011年年產量突破8,000萬輛,2015年起全球汽車年產量突破9,000萬輛、達到9,068萬輛。2018年、2019年雖然全球汽車產量均出現了同比下滑,但仍保持在年產9,000萬輛以上的高水平。全球汽車產量總體呈先增后降態勢,2020年全球產量為7762.2萬輛。全球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和汽車產量的持續增長為上游汽車電子行業的擴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發展空間。
此外,近年來,下游汽車整車制造商的開發周期越來越短,全新車型的開發周期已由之前的4-5年縮短至1-3年,改進車型的改進周期也由原來的6-24個月縮短至4-15個月。整車車型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帶動了上游汽車電子行業的開發和生產速度,進一步推動了汽車電子行業市場需求的擴張。
(4)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提升,人均汽車保有量與發達國家比仍較低
2005年,我國乘用車產量僅為397.11萬輛,而到2017年,我國汽車產量達到2,471.83萬輛,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6.46%。雖然2018年至2020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三年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但是自2015年以來,我國乘用車的年產銷量均穩定在2,000萬輛以上,總體市場規模巨大。我國的人均、戶均汽車保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同時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汽車消費群體將進一步下沉、消費基數將有望擴大,消費升級、拉動內需、促進國內大循環將進一步釋放國內的汽車消費需求,為汽車電子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4、面臨的挑戰
(1)勞動力成本上升為行業成本控制帶來壓力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對汽車電子企業生產成本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汽車電子產品出口的價格優勢。為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行業內大型企業一方面通過提高市場占有率、提升規模經濟效應來降低單位產品的勞動力成本;另一方面,通過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降低單條生產線的用工數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2)資金實力制約民營企業發展
汽車零部件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不論是廠房建設、設備購置、生產線的建設還是自動化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行業內絕大多數企業為民營企業,規模較小,資金實力普遍較弱,資金來源主要為企業留存收益的股東投入和銀行融資,融資渠道單一,導致行業內大多數民營企業生產及研發投入不足,對與下游客戶同步研發、產能配套的能力產生了較大制約,無法有效把握行業機遇來實現企業業績的快速增長。
(3)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宏觀因素導致的下游整車生產受到影響
由于近年來部分國家主動挑起的貿易摩擦、人為制造的貿易壁壘,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影響,使得芯片等下游整車生產所必須的原材料生產、運輸、貿易受到了較大的沖擊。部分主流車廠如美國福特汽車、通用汽車、本田汽車等出現了部分車型、部分產線停產的狀況。下游整車生產由于宏觀因素的影響,導致關鍵零部件無法滿足生產所需而形成的產能閑置,將有可能沖擊到上游汽車電子行業的正常經營。
(4)全面開放國內汽車產業可能帶來的激烈競爭
我國于2018年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不超過2家的限制,屆時汽車外資投資將全面開放。
隨著國內汽車行業的全面開放,下游整車市場格局預計將發生一定的變化,因此可能會重塑國內整車生產、銷售格局,進而傳導到上游汽車電子行業等配套行業。
5、行業存在壁壘
(1)人才壁壘
汽車電子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包括研發、銷售、管理人才在內的核心人才、特別是具有復合能力的綜合人才,是企業運營的關鍵。
汽車電子行業作為汽車整車行業的上游,汽車整車制造商對于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作為車規級產品的前裝供應商,需要具備雄厚的經營管理、技術開發響應配套能力、先進的生產制造工藝和穩定的產品質量。
因此,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具有專業知識的銷售人才、質量控制人才成為保證汽車電子產品質量的關鍵,行業內企業管理人員往往需要具備市場、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汽車電子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更新換代較快,企業需要儲備大量軟件、電子、通信、傳感、結構設計和工程設計等領域的專業研究開發人才,因此,人才的培養、引進、人才梯隊的建設已成為汽車電子行業的進入壁壘之一。
(2)技術研發壁壘
現代汽車工業對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功能的多樣性要求越來越高,汽車電子作為汽車零部件的重要類型之一,是用以感知、計算、執行汽車的各個狀態、功能的產品,因此其質量的穩定性、功能的先進性將直接影響到整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汽車電子產品往往是根據整車廠商的技術要求或與整車廠商協作開發的,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需要充分理解整車廠商的設計理念,迅速將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運用于產品開發中,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產品設計、工藝開發、樣品試制、樣品送檢、小批量試產等前期準備工作,對技術研發團隊的技術研發實力、工藝設計能力考驗較大,也為本行業的新進入者造成了較高的技術研發壁壘。
(3)合格供應商評審認證壁壘
全球汽車主機廠商在選擇上游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的過程中,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合格供應商評審和認證體系,供應商評審和認證是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進入汽車主機廠商一級供應商體系的重要前提。通常情況下,供應商評審和認證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首先,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需要通過國際組織、各國和地區汽車行業協會等組織建立的零部件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審核,比如IATF16949第三方認證審核。其次,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要與汽車主機廠商建立合作關系,必須要接受產品質量、設計、開發、物流、管理、成本、財務狀況、安全環保、勞動保護等一系列全方面的審核,審核通過的合格供應商才能參與主機廠配套產品的試產和供應,并在通過主機廠的檢測程序后,才能進入主機廠商的整車配套體系,與整車廠商達成批量供貨的長期合同。從產品提交認證到最終批量供貨,整個周期一般需要兩到三年,嚴格的評審和認證體系對本行業的新進入者構成了較高的壁壘。
(4)規模及資金壁壘
近年來,全球汽車工業蓬勃發展,整車產銷量快速增長,帶動了汽車零部件行業需求的爆發。汽車整車廠商特別是國內整車廠商在選擇零部件供應商時,對供應商供貨的及時性、規模化供貨能力尤其看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要持續、穩定地獲得整車廠商的訂單,需要先期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廠房建設、設備購置及庫存備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新進入競爭者的資金實力形成了考驗。
此外,汽車整車廠商具有較強的市場地位,大多實行原材料“零庫存”的經營策略,一般在領用供應商的零部件后才與供應商進行結算,導致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產成品庫存金額相對較大,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資金周轉帶來較大壓力,也提高了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新進入者的資金壁壘。
(5)管理能力壁壘
隨著全球各國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性、舒適性和功能多樣性要求的不斷提高,汽車工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運用及新模式的開發也不斷加快,對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新品設計管理、產品開發管理、項目統籌管理、精益生產管理、質量持續改進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升,只有建立了良好、系統的經營管理體系,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才能更好融入和適應全球汽車工業的變革進程,也才能更好匹配下游客戶的需求,并及時回應客戶反饋,提高與客戶的溝通效率和訂單獲取能力。而新進入行業的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高效的管理團隊和穩定的管理機制,較難獲得汽車整車廠商或其一級配套供應商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