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行業發展歷程經營發展特性面臨的機遇挑戰發展趨勢
1、電子政務行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電子政務起步于上世紀 80 年代,經歷了 40 年的發展,從技術發展的角度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計算機化階段、互聯網化階段和“互聯網+”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劃分都與技術的進步和政務業務需求的發展密切相關。
計算機化階段:20 世紀 80 年代初,中央和部分地方黨政機關開展辦公自動化工程。1993 年,我國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擬定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 2010 年遠景目標(綱要)》,啟動了“三金工程”。該階段電子政務最大特點是通過計算機代替部分人工進行數據和文檔處理,政務辦公逐步實現電算化。
互聯網化階段:1999 年 1 月,我國 40 多個部委的信息主管部門共同倡議發起“政府上網工程”,以信息發布、網上辦事、互動交流為目標的政府門戶網站建設由此起步。這一時期,電子政務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互聯網運用,政府把互聯網網站作為政務公開和政策宣傳的重要窗口,更加注重政務業務和數據的聯網。“互聯網+”階段:2015 年 7 月,我國于 2015 年 7 月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并首次提出“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
2016 年 3 月,我國要求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2016年 9 月,我國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2016 年以來,我國全面啟動“互聯網+政務服務”戰略,“互聯網+政務服務”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電子政務行業的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子領域。2019 年我國明確要求:“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2021年 3 月,我國審議通過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第十七章 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中要求: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功能。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技術的推動下,電子政務進入“互聯網+”階段,并開始向推動公共服務改善、營商環境優化、社會治理改革和行政效能提升的“數字政府”方向發展。2022 年 4 月,《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2、行業特點
(1)行業的經營性特點
電子政務軟件行業內的企業存在三種類型的經營模式:
模式一:集成商總包,即由系統集成商直接與政府客戶進行接觸,經過招投標等形式承接總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將擬建設的大部分模塊對外分包,集成商自身定位為項目總協調和項目管理者。
模式二:軟件分項建設,即在政府層面就將政務服務平臺拆分成各個不同的模塊,并進行逐項招標,軟件開發商根據自身的專長,參與競標,承接并完成相應模塊的建設。
模式三:軟件總包,即由一家軟件開發商對平臺建設項目進行總包,與模式一不同的是,該模式下,負責總包的軟件開發商會自行開發自身較為擅長、經濟效益最大的軟件模塊,并在綜合考慮建設成本、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的基礎下,將其余模塊外包。
(2)行業的季節性特點
電子政務軟件行業的最終用戶多為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該類客戶通常實行預算管理和招投標制度,各級人大批準通常在一季度集中批準相關政務建設預算;預算計劃通過后,安排進行相關招投標工作。
受最終客戶預算、招投標以及項目建設周期等因素影響,電子政務軟件行業中的企業上半年銷售收入一般低于下半年。同時,受春節等傳統節假日的影響,第一季度的銷售收入一般較低。因此,行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特征。
3、面臨的機遇
(1)國家產業政策大力支持
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政府的建設,將其作為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擎。近年來,陸續出臺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2021年 3 月,我國審議通過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該綱要“第十七章 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要求:“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
各級政府部門也正以數字政府建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完善社會治理、支撐數字決策、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公共服務、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為“互聯網+政務服務”領域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2)國家“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帶動業務重構和行業升級
2017 年我國提到:“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體系,推進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推動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一網),線下“只進一扇門”(一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一次),讓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放管服”改革持續推動政府簡政放權、流程優化和業務重構再造,將服務和數據向公眾開放,傳統的政務軟件平臺都面臨著互聯網化和移動化,這帶來了巨大的行業重構和優化升級的市場空間。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電子政務行業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技術研發和運維運營工作中,助力“推動群眾和企業辦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
(3)自主可控趨勢使行業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采用了大量國外廠商的各類軟硬件信息化產品,對國外核心技術的依賴,給我國網絡安全甚至國家安全帶來了潛在的風險,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凸顯。只有產品安全可信、自主可控,才能肩負起網絡強國的使命。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進入美國實體清單反映出我國在核心技術及零部件國產化的不足,自主可控將加速落地,隨著各級政府部門硬件設備和系統軟件的大批量國產替代,運行在國產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之上的應用軟件也將批量國產化,這給我國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企業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4、面臨的挑戰
(1)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
在國家加快數字政務的建設中,市場需求將持續不斷的增長,相關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情況下,未來進入該領域的企業會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
(2)自主可控信創產業的發展道路仍將面臨眾多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在電子政務的建設和發展中,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務服務平臺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顯得尤為重要。雖然近年來國內基礎軟硬件廠商在國產替代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長期以來國內眾多應用軟件系統對國外系統軟硬件依賴慣性,使得國產化基礎軟硬件在服務器芯片、操作系統、中間件、分布式數據庫等方面,和國際先進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我國在去“IOE”、關鍵技術研發方面仍面臨挑戰;在數據中臺和技術中臺底層核心架構的安全、穩定和高性能等方面,仍有很多技術難關需要探索和攻克。
(3)軟件領域人才爭奪激烈
互聯網軟件行業是技術和人才密集型產業,優秀人才的引入和人才隊伍的建設,將是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電子政務行業,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應用發展的不斷深入,相關領域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較為迫切;此外,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于各種崗位優秀人才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如何持續引入優秀人才并融入企業,為企業持續發展增加新的動力,將是電子政務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4)重硬件輕軟件、重開發輕運維、重建設輕迭代等傳統觀念的挑戰
政府在軟件開發領域普遍存在著重硬件輕軟件、重開發輕運維、重建設輕迭代等傳統觀念。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下,軟件系統的實時在線、多端一體化和升級迭代熱更新已經成為常態,軟件開發和管理的方式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原有項目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同時,持續迭代開發的“小步快跑”模式也越來越多,而軟件平臺的運營和運維所投入的精力和資源與軟件開發本身相比也越來越高。我國政府部門對軟件系統價值、運維運營價值和軟件迭代價值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尚需假以時日。
5、行業的發展趨勢
(1)“一網通辦”和“跨省通辦”趨勢
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并探索推動服務為先的數字政府改革,將“一網通辦”作為引領數字化時代政府改革與服務能力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業務辦理上不斷優化辦事流程、創新服務方式、簡化辦理程序,實現“一網通辦、異地可辦”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2)集約化建設趨勢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平臺建設集約化成為趨勢,一方面,會帶來數據和應用的中心化風險,服務高并發、海量數據存儲、互聯網應用安全、應用數據災備等方面都將面臨挑戰。另一方面,架構的提升、技術的更新、開發的迭代、自動化運維和數據運營等新的服務模式不斷地涌現,將形成更具規模化的新興市場。
(3)服務端口上移與全渠道融合趨勢
政務服務的入口多元化和體驗一致化,使得政務服務業務向端口歸集上移,“掌上辦”“指尖辦”作為政府為公眾提供政務服務的新途徑,推動政務服務的手段飛躍式發展。目前以“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移動端為總樞紐的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移動端矩陣已經初具規模,未來將形成全國“多端一體化的移動政務服務”體系,在為公眾提供多渠道服務方面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4)“服務下沉”“自下而上”的數據融合趨勢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政務服務向著規范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更多服務向基層垂直延伸,“服務下沉”“協同共享”推動審批服務向基層充分授權,逐步形成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一網通辦”聯動體系,而基層政府也提供了更多、更廣、更深入的政務服務。政務服務的“同城通辦”“跨區域互認互通”的趨勢形成更多的“一碼管理、一門集中、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號連通、一證申辦、一庫共享、一體運行”的服務歸集和數據融合,從區縣到鄉鎮以服務場景為導向推動了政府各部門的數據開放與融合,實現“自下而上”激活。
(5)政府購買服務趨勢
隨著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傳統的項目開發模式也面臨挑戰。傳統模式通常在項目驗收后進入交付和技術保障階段,不再進行開發工作,但“互聯網+政務服務”項目的驗收卻是服務運營的開始,包括應用迭代、探索試錯、用戶拉新留存等。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持續迭代開發、長效運維和推廣運營成為常態,也使得政府購買服務的新模式成為趨勢。
(6)基于中臺的技術重構趨勢
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推進使得政務服務面臨整合和重構,從此前通過大廳提供服務發展為通過互聯網提供服務。通過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的重構,實現數據匯集、數據治理和流程再造,并降低迭代開發和運行運維的成本,這使得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政務服務平臺的中臺化。快速增長的用戶量和數據規模使得應用平臺的穩定性、數據安全以及隱私保護等受到空前挑戰,“互聯網+政務服務”面臨基于中臺技術的大面積重構升級。
(7)服務數據化和數據服務化趨勢
“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通了不同政府部門的業務邊界,使得數據的協同比對、挖掘分析和再利用成為可能。政府將更加注重數據的價值,并將其落實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政府決策體系建設以及政務效能評估體系建設等數字化建設中。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咨詢《中國電子政務行業市場調研及“十四五”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同時普華有策咨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