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行業特性及競爭格局發展有利驅動因素發展趨勢
1、草甘膦行業產業鏈
草甘膦行業上游行業為煤化工、天然氣或石油等基礎化工行業,下游行業主要為農業生產行業,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全球的草甘膦生產企業均處于上圖所示的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或全部。草甘膦企業既有從原料到制劑的全程生產企業,也有專做中間體或草甘膦原藥的企業。企業的產業鏈越長,競爭力越強。當前大部分草甘膦生產企業由于技術限制等原因,只進行原藥或制劑的生產經營活動。草甘膦制劑市場份額仍絕大部分由孟山都公司占有,少部分由國內大型農藥銷售企業占有,進入成本較高。
2、草甘膦產品行業特性
(1)周期性
農藥行業為支農產業之一,基本不受宏觀經濟等外在環境的影響。在未來幾十年內,世界人口將會穩定增長,而作物種植面積提高有限,對糧食的需求將通過單產的提高實現滿足。因此,長期來看,農藥行業處于一個穩定的上升通道。
草甘膦價格受到產能供應、市場需求、產品庫存等市場因素的影響,呈現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國際市場上的草甘膦產品的產能受到市場價格、生產國環保政策變動等因素的影響。經過了多年企業并購、行業整合、產業結構調整,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總體產能已基本穩定。草甘膦產品的市場需求主要受到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影響。草甘膦產品的庫存受到市場對供需關系的預期等因素的影響不斷發生變化。
(2)區域性
目前,國內草甘膦產品大部分用于出口,主要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北美、南美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使用;少部分產品用于國內農業生產。
(3)季節性
受農作物種植季節性影響,大部分農藥的生產和消費也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從我國的情況看,一般而言,每年的上半年是農藥生產的高峰期,3-9 月是農藥使用的高峰期。但從全球看,由于南、北半球自然條件、季節的差異,全球農藥生產和使用的季節性相對不明顯。
草甘膦產品在北美、南美等地區廣泛使用,由于北半球、南半球的季節相反,加之草甘膦制劑生產商、貿易商為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往往提前備貨,因此目前草甘膦產品的需求不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特征。
3、行業競爭格局
全球絕大部分草甘膦由美國孟山都(現屬拜耳)和中國企業生產,拜耳、中國草甘膦企業幾乎占有了草甘膦原藥市場。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末,全球草甘膦行業的產能約為 110 萬噸,其中拜耳的年產能約為 37 萬噸,剩余的草甘膦產能均在中國。
現階段,草甘膦主要有兩種生產工藝,分別為甘氨酸法和 IDA 法。目前最為流行的草甘膦生產工藝為甘氨酸法,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較為簡單,原料來源廣,具有成本優勢,其原材料包括甲醇、燒堿、液氯、醋酸、三氯化磷、多聚甲醛等,通過氨基乙酸、亞磷酸二甲酯、多聚甲醛經過合成、縮合、水解制備而成。國內主要采用的即為甘氨酸法,主要采用甘氨酸法工藝路線的企業包括:四川省樂山市福華通達農藥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廣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紅東方等企業。
IDA 法生產草甘膦的主要原材料為亞氨基二乙腈,黃磷、液氯、甲醛、雙氧水等,是利用二乙醇胺在催化劑作用下進行脫氫反應制備亞氨基二乙酸(IDA)最終得到草甘膦原藥。此種方法成本高,對二乙醇胺的質量要求較高,原材料一般需要進口且與國際原油價格關聯性較高,但是較為環保。德國拜耳采用 IDA 法進行草甘膦生產,國內采用 IDA 法進行草甘膦生產的企業主要包括:江蘇好收成韋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經過了多年企業并購、行業整合、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伴隨著環保督察與供給側改革,國內中小草甘膦企業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行業格局向好。未來,草甘膦行業的競爭將從原來的粗放式、盲目式的產能擴張轉變為以研發能力、工藝技術、產品品質、環保安全和產業鏈延伸為核心的市場競爭,企業生產線越接近原材料,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將越發明顯。
4、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糧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視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糧食需求量大,農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基礎性行業。自古以來,我國便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古人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近年來,我國多次把農業農村及糧食生產問題作為政府的重點工作。農藥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廣泛用于農業、林業、衛生等領域控制有害生物,為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發揮重要作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藥產業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
2022 年 1 月 29 日,農業農村部、發改委等國家機構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在《規劃》中明確提到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需要農藥穩定供給,并將草甘膦、乙草胺等除草劑列為適度發展的農藥產業。未來,隨著林草、衛生等領域需求增加,草甘膦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2)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自 1996 年以來,由于耐草甘膦轉基因作物的崛起,草甘膦得以飛速發展,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品種。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 1996 年的 0.02 億公頃增長到 2019 年的 1.90 億公頃,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明顯。隨著滅生性除草劑需求的發展和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推廣,為草甘膦成長為全球第一大農藥提供了土壤和主要動力。
我國批準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僅有棉花和木瓜,批準進口轉基因品種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但進口的轉基因品種只能用作加工原料,不允許在國內種植。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力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對待轉基因作物的態度也逐漸向好。較早之前我國就提到,要瞄準生物育種等八大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2020 年我國提到,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在第十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道研修班會議上提到,2021 年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試點取得顯著成效,生物育種產業化已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的應用條件已基本成熟。特別是 2022 年 1 月 21 日,農業農村部修訂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等四部部門規章,繼續對轉基因作物的申報、實驗、審批和監督進行了規范,同時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表示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正在有序進行且進展良好,政策導向穩中向好。結合草甘膦對轉基因作物特有的作用,未來隨著我國逐步放開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品種和種植范圍,草甘膦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提升,相關草甘膦生產企業的經營業績將進一步提高。
(3)國家產業政策支持
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提供安全多樣的農產品,對農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部規范指引,鼓勵農藥企業轉型升級,加大創新研發力度,鼓勵綠色型、環保型農藥應用,主動完成綠色生產、綠色工藝的革新,努力做大做強農藥企業,加大對外開放促進大型企業“走出去”。《“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提到:“十四五” 時期是加快農藥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和系統性謀劃,立足農業綠色發展和重大病蟲防控需要,創新思路、完善政策、強化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藥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藥國內供給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將會繼續完善農藥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優化農藥產業發展環境,引導農藥生產企業向化工園區集中,在規劃用地、能源配給、環保配套、融資貸款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
(4)百草枯被禁用,麥草畏推廣不及預期
百草枯(又稱巴拉利),因其在作用于綠植之后能使其迅速枯死而得名,在除草劑中具有一定的市場,但其毒性極高且無特效解毒藥可醫治。由于百草枯中毒后的不可逆轉性,多個國家出臺禁用政策。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全球已有超過 48 個國家/地區禁用或限用百草枯,其中包括巴西、阿根廷、中國等農業大國。我國國內自 2014 年起就已經撤銷百草枯水劑登記和生產許可、停止生產,而 2020 年起國內更是禁止百草枯可溶膠劑在境內銷售、使用,百草枯在全球市場上的逐漸退出直接促成了草甘膦對其原有市場的替代。
另一選擇性除草劑麥草畏(又稱百草敵)是選擇性除草劑,殺草譜較窄,對某些抗性雜草的效果不佳,主要作用于禾本科作物。由于其在溫度逆增或高風速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漂移”現象,導致其自 2019 年推廣以來效果不及預期。可以預見短時間內,麥草畏無法對草甘膦的市場規模構成較大的威脅。
(5)通過復配解決抗藥性問題
草甘膦的應用歷史超四十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來抗藥雜草問題。通常情況下,單一作用機制的除草劑在大量連續使用 3-5 年后,一般均會出現雜草抗藥性問題,而草甘膦單劑的使用已經超過40 年,草甘膦抗性種群數量遠高于其他除草劑產品。從使用成本的角度來說,草甘膦極低的生產成本,目前仍無成本相當的替代品;且過去二十年內,各大農藥巨頭對于新型創制農藥的研發投入降低,研發速度減緩,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草甘膦仍有其不可替代性,并將繼續保持全球除草劑市場上用量最大的單品地位。
農藥行業通過將草甘膦與二甲四氯鹽、乙氧氟草醚、2,4-D、麥草畏、草銨膦等進行復配,以增強除草劑產品的藥效。以草甘膦和草銨膦的復配為例,復配產品既可以解決牛筋草、小飛蓬等對草甘膦的抗性,又可以彌補草銨膦本身受溫度、濕度影響較大的缺點,實現短板互補。復配制劑有望成為未來趨勢。
因此,由于草甘膦的高性價比、低毒高效等特性,未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是全球主流除草劑產品之一。
5、行業發展趨勢
(1)行業整合加速,競爭有所緩和
近幾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拜耳在美國、巴西等地的工廠多次出現停工,導致其加大了對國外(最主要是中國)草甘膦原藥及制劑的采購。受此影響,國際市場上草甘膦的需求量居高不下。由于 2014 年-2017 年間,全球草甘膦市場的持續低迷,邊際上的供應持續退出,基本上無新增投資,行業處于收縮狀態;同時,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指引下,國內的中小企業相繼退出、重組、整合。在 2018 年之后,全球草甘膦行業的需求量和供給量基本保持穩定,壟斷競爭格局基本形成。截至 2021 年末,我國草甘膦企業的產能占到了全球草甘膦的 60%以上。
(2)產業鏈深度有所提升
國內一些大型的草甘膦生產企業在現有的產能基礎上,對副產品進行再加工、再生產,加快企業轉型,加速產業升級,進軍其他賽道,使得企業業務不單單局限于農藥生產和銷售,加深了產業深度,延長了產業鏈條。特別是對于草甘膦生產中形成的副產品如氯甲烷、甲縮醛等化學品進行的精加工或再生產,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產業等其他新型領域,降低物料的消耗成本。隨著資源和環境約束的強化以及相關產業政策的引導,我國農藥行業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時期。未來,行業會繼續加速進行整合,發展方向不再僅僅圍繞著草甘膦產能產量的增加或企業合并,同時也會更多的關注對企業產品線、產業鏈的延伸,深挖公企業潛力,努力開辟新賽道。
(3)環保監管進一步加強
草甘膦屬于農藥化工產品的一種,行業類型上屬于化工行業,在生產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產生“三廢”排放。我國在本世紀初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粗放式增長,無序的生產和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近年來,在“雙碳”戰略的背景下,有關部門陸續發布了多項關于“三廢”排放的文件,旨在降低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減少工業企業“三廢”氣體的排放,由曾經的粗放式發展轉變為可持續發展,加快經濟發展和工業企業轉型升級。這就對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生產技術和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現有的競爭格局下,化工企業需要更加重視生態環保和節能減排,革新生產技術、減少污染排放、加大環保投入,大力研發和應用先進的清潔工藝和“三廢”處理技術。只有通過這些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做到可持續發展,達到國家生態環保的標準和要求,在現有的競爭格局中突出重圍,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環保、安全衛生的創新型企業。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咨詢《2022-2028年草甘膦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咨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